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
查看: 1404|回复: 10
go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2-3-19 08:0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14:32 编辑

                  时间:2012-02-28                                 
                                                             1167062845_wang-shu-ningbo-museum-4124-528x349.jpg


美联社27日发布报道称,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成为了2012年世界最负盛名的建筑奖——普利茨克奖的得主。

王澍是数年来多位获奖者中的第一位中国人:从1979年起,普利茨克奖的获得者有: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奥斯卡·尼迈耶、伦佐·皮亚诺和哈瑞姆·库哈斯。去年该奖的获奖者为葡萄牙建筑师爱德华多·索托·德莫拉。

普利茨克奖评委会的裁定在网上公布称:“建筑师王澍开辟了新的建筑视野,同时,他的建筑在特定的地方能与其特定的记忆响应。他的建筑有着惊人的让人回忆过去的能力,却不需直接引用历史。”评委会同时还强调了其建筑项目的环保、务实和灵活性。

王澍生于中国西部城市乌鲁木齐,曾就读于南京。1997年,他与妻子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Amateur Architeсts):这个名字寓意在于强调建筑师与传统工艺者之间的关系、手工劳动与平易近人的建筑技巧,而王澍能将实验策略与科学研究相配合。

他自2006年起多次参加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2010年,他以“衰变的穹顶(Decay of Dome)”获得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2011年,他荣获了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王澍的建筑作品不在欧洲,多数在中国:他建造了数所大学校园,其中包括苏州和杭州的大学校园;数个住宅区,尤其是杭州的"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公寓和宁波的五散房,还有宁波的历史博物馆和当代艺术博物馆。


新闻来源: 俄新网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2-3-19 08:1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13:54 编辑


普利兹克建筑奖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



1983年,华人贝聿铭获第5届普利兹克建筑奖。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2-3-19 11:24 |只看该作者

转载

王澍获奖简介及作品集

付开成


    2012年2月28日,美国洛杉矶 —— 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这一代表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的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在揭晓评委的决定时,普利兹克先生表示:“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此外,未来几十年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成功对中国乃至世界,都将非常重要。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如同世界各国的城市化一样,要能与当地的需求和文化相融合。中国在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要与中国悠久而独特的传统保持和谐,另一方面也要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相一致。”

    普利兹克建筑奖由杰伊·普利兹克和他的妻子辛迪·普利兹克于1979年创立,每年度授予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在世的建筑师,以表彰其在建筑设计创作中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想象力和责任感等卓越品质,及其通过建筑艺术对建筑环境和人类所做出的持久而杰出的贡献。

获奖者将得到十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在英国引用今年获奖评审辞来说明获奖原因:“讨论过去与现在之间的适当关系是一个当今关键的问题,因为中国当今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引发一场关于建筑应当基于传统还是只应面向未来的討论。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王澍1985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本科学位,三年后从该校硕士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他到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他的第一个独立设计的建筑项目是在大约一年后开始的——为杭州附近的一个小城海宁设计一个3600平米的青少年中心。这个作品于1990年完成。

    在接下来的将近10年里,他没有做建筑设计工作,而是一直与工匠们在一起工作,在真实的建造中获取经验。1997年王澍和他的妻子陆文宇在杭州创办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对于工作室的起名,他的解释是:“对我而言,不管我是一个工匠还是业余的,都是一样的。”他对“业余”这个词的解读与字典中解释的定义很相近:“一个人因为兴趣而从事某项研究、运动或者行为,而不是因为物质利益和专业因素。”在王澍的概念里,“兴趣”这个词就意味着“对工作的热爱。

    2000年王澍完成了他第一个主要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这个作品体现了他的建筑哲学——对环境的密切关注。如何让建筑自然的存在于“山”和“水”之间而不突出,以及苏州园林的造园思想是他设计这座图书馆的沉思背景。在设计中,这座图书馆将近一半的体积处理成半地下;此外,四个散落的小建筑的尺度明显小于主体建筑。2004年,王澍凭这个作品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

    他的其它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2005年完成的宁波美术馆项目,同年完成的宁波五散房项目,并荣获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他在宁波的作品还有2008年完成的宁波博物馆。在他定居的城市杭州,王澍于2004年完成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一期工程,二期工程于2007年落成。

    充分发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经济实用性,王澍从各地的拆房现场收集了700万多万块不同年代的旧砖弃瓦,让它们在象山校区的屋顶和墙面上重现新生。2007年,他在杭州还建造了由6个26层的高塔组成的大型高层集合公寓“钱江时代-垂直院宅”,并因此获得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他的作品还有2006建成的金华“瓷屋”茶室,2009年完成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

    王澍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0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他从2000年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1998年他毕业后,正是在那里开始了他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2011年,王澍成为第一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他经常在全球各地的大学开展讲座,在美国就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奥斯汀德克萨斯大学,宾夕法尼亚等大学讲学。他参加了威尼斯、香港、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等重要国际性展览。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十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的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2011年评选委员会的成员包括来自英国的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他是世界知名的建筑资助人,现任蛇形画廊信托公司董事长,曾担任英国艺术委员会和泰特美术馆主席,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密斯•凡德罗档案馆前任董事;亚历山大·阿拉维那,智利建筑师和埃勒门达建筑公司常务董事;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斯蒂芬•布雷耶;中国著名建筑师和教育家张永和;来自英国的2004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扎哈•·哈迪德;来自澳大利亚的200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格伦•马库特;来自芬兰的尤哈尼•帕拉斯马是一名建筑师、教授和作家;凯伦•斯坦因是美国作家、编辑和建筑顾问;常务理事玛莎•索恩是西班牙马德里IE建筑学校负责对外事务的副院长。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2-3-19 11:4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14:18 编辑

(3楼的作品集无法提交)

1167062845_wang-shu-ningbo-museum-4124-528x349.jpg


王澍作品: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 (2002-2004)

1330359549-page6a-xiangshan-campus-528x351.jpg (77.07 KB, 下载次数: 0)

1330359549-page6a-xiangshan-campus-528x351.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5#
发表于 2012-3-19 11: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14:05 编辑

宁波当代艺术博物馆 (2001-2005)
1330359549-page6a-xiangshan-campus-528x351.jpg
Vertical Courtyard Apartments (2002-2007)
1330360077-page23a-vertical-courtyard-apts-528x351.jpg
Xiangshan Campus, China Academy of Art, Phase II
1330360077-page23a-vertical-courtyard-apts-528x351.jpg
世博会宁波滕头馆 (2010)
1330360077-page23a-vertical-courtyard-apts-528x351.jpg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60442703_wang-shu-hangzhou-9823-528x347.jpg



宁波历史博物馆

1167062845_wang-shu-ningbo-museum-4124-528x349.jpg




                 王澍作品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6#
发表于 2012-3-19 14: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21:34 编辑

王澍获建筑界诺贝尔奖

 代表作是宁波博物馆

                                                                 2012年02月29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1167062845_wang-shu-ningbo-museum-4124-528x349.jpg

《纽约时报》在报道王澍获奖的新闻中,配发的图片就是宁波博物馆。


  一夜之间,中国建筑界群情振奋,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shù)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王澍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建筑师。
  许多国外媒体报道这个消息时,不约而同地选登了王澍的代表作品——宁波博物馆。照片上的宁波博物馆像一座历经风霜的古城堡,从容沉静,又有张力。
  王澍在宁波的作品很多:除了宁波博物馆外,还有宁波美术馆、鄞州公园五散房、2010年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十里红妆博物馆……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说:“宁波为王澍搭建了平台,王澍通过宁波博物馆实现了他里程碑式的作品。”
  ○王澍获奖
  他超越了过去与未来的界限
  前天,发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凯悦基金会现任主席托马斯·普利兹克正式宣布,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颁奖典礼将于2012年5月25日在北京举行。
  普利兹克建筑奖是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获奖者将得到10万美元的奖金和一枚青铜奖章。王澍是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建筑师,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年轻获奖者。此前,美籍华人贝聿铭曾在1983年获得该奖
  托马斯·普利兹克说,选中49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建筑理念发展中的作用,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王澍其人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在西安生活。他于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2000年获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他喜欢箫管,擅长书法和山水画,执着践行中国本土建筑学理念,享有“中国最具人文气质的建筑家”美誉。
  王澍的重要作品全部是在中国完成的。主要作品包括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宁波美术馆、宁波五散房项目、宁波博物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新校区、杭州南宋御街博物馆等。凭借这些作品,他先后获得2004年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年HOLCIM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8年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年他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2011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
  当得知自己获奖后,王澍表示:“这真是个巨大的惊喜。获得这个奖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荣幸了。我突然意识到在过去的10多年间做了如此多的事情,看来真诚地工作和足够久的坚持一定会有某种结果。”
  ○王澍在宁波
  王澍与宁波的“那一天”
  昨天,记者一直想联系上远在美国的王澍,但截至发稿时,电话还未打通。王澍的爱人陆文宇目前在杭州,记者通过电话与她取得联系。
  陆文宇一听记者是宁波的,话匣子马上打开:“王澍在宁波的作品挺多,2004年开始的三年之内,老王呆在宁波的时间挺长。”
  陆文宇提到王澍写过一段叫“那一天”的文字。记者细细读来,这段文字里有着文人的思考和对生活细节的情趣观察,还有在宁波获得的感悟:
  那一天,在去宁波的火车上,或者,是从宁波返回杭州的火车上。我看见一座旧时民宅,单层,青瓦白墙,从檐廊看是一开间。我第一次意识到它的尺度如此之小……
  那一天,我去拜访乡下的一位老中医。老中医在当地颇有名望,已是八十几岁高龄,但步入他的院子,却是宁静朴素的很。
  那一天,我在画图间歇提起毛笔,临习钟繇的《宣示表》。我突然意识到这种书写是如何影响到我画建筑草图的方式。
  那一天,施工管理处长吴小华问我,“建筑边的覆土上种草怕已过了季节,有人建议种麦子,行吗?我笑着回答,当然好了。”
  宁波为王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
  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孟建耀与王澍是老朋友了。他在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方案竞赛招标时和王澍相识相知的。昨天,他在获悉王澍获奖消息后,“可以这么说,宁波为王澍搭建了平台,王澍通过宁波博物馆实现了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建筑是有生命的,10年以后,瓦爿墙上青苔满布,屋顶的植物郁郁葱葱,那时的建筑才真正融入了自然,美轮美奂。”王澍远远望着宁波博物馆,说着建筑的生命力。这是一篇杂志上关于王澍的专访时所采写的一段话。
  2009年3月,宁波博物馆开馆。远看是砖头做成的一座房子,很平凡,没有什么了不起。但近看你会发现它有微型的山川地理,很锐利,像是宁波的四明山,山水依然是主角,人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再看下去。你会发现,平凡是一种智慧,好像自然中的山水一样。
  王澍在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时说:“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使用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使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方面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王澍显然对这个作品也很满意,他认为宁波博物馆的建成是一种标志,是自己过去10年探索的“重建当代中国本土建筑学的阶段性总结”。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翔宁说:“王澍用宁波博物馆交出了一份成熟和令人信服的答卷。没有了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多种手法的喧嚣,宁波博物馆更像一座历经风霜的古城堡,从容而沉静。收来的旧砖瓦和独特的竹模混凝土表面浑然一体。整个建筑更像是一个隐喻:用历史的碎砖残瓦重塑一个当代中国的精神堡垒。这是怎样的一种气魄。”
  宁波网友热议王澍获奖
  昨天,王澍获奖的消息也引起网友的热议,记者摘抄几段如下:
  singasong4yu:一直觉得宁波开放汇智的做法特别值得其他城市好好学习,宁波为越来越多的优秀建筑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自由不限制的空间。让王澍、马清运等在此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这种正效益是非常明显的,现在的建筑将成为未来的过去,好的建筑,历久弥新、隽永。
  潘石屹:恭喜王澍!感谢宁波,感谢杭州,感谢中国美院。
  JCJJ小窝:宁波总算有了一个国际建筑标杆,市党代会刚提出要把宁波打造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这个奖颁得及时啊,啥时去看看这个了不起的建筑,谢谢王澍给宁波土地留下了一个弥足珍贵、值得炫耀的印记。
  Ruby_Ge:见过王澍几次,是一个非常坚持自己想法的人,即便资方有修改意见也不会妥协,很多时候,三稿和一稿没区别。也许在国内,也只有大牛才能保持我说了算的态度……
                                                          来源: 东南商报 作者: 卢科霞 李臻 编辑: 周丽




                                                 20120302114506799.jpg

                                                                  王澍:首个摘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7#
发表于 2012-3-19 19:2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21:01 编辑

转载
王澍自述素朴为家
口述:王澍              整理:夏楠


    先从我的愤青时代说起。

    那是80年代末,整个社会都充斥着一股很强的批判味儿。我在东南大学上到大二,已公开向老师们宣布:没有人可以教我了。因为我已经把那些老师都看明白了。我开始进入自学状态。那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我们那个班被戏称为“大师班”,连每次作业不及格的学生都认为自己是大师的坯子,都坚信自己做得很好,跟老师辩论“为什么给我不及格”。当年那种学习状态是,你到夜里12点还会看到同学捧着一本黑格尔的书坐在楼梯上,一直看到凌晨3点还不回宿舍。大家都进入了自学状态。这跟“文革”结束不久有关,老师其实能教给你的东西非常有限。适逢新艺术新思潮,每个人都抓住机会用各种方式自学。

    1987年我24岁,血气方刚目中无人,写了一篇很长的论文《当代中国建筑学的危机》,批判了整个近代中国建筑界的状态,从各位大师一直批到我的导师为止。大师名字里,当然有梁思成。那篇文章没有地方给我发表。

    当年我们那一代人当中,或许我想问题会更深入一些,更具探索性。很多人在批判,我则总在问一个问题:批判完了我们做什么?是不是经过批判,经过这种所谓的革命就真的能诞生新的价值观或者新的事物?那时我就并不肯定这件事情一定会发生。这种对于“建设性”的觉醒,源于我在大学一年级时遇到的校长和恩师钱钟韩。那是一个让我永生难忘的人。整个学校有九个系,刚进校时每个系要派一个学生代表去听校长训话。我很幸运……其实至今也没弄清楚为什么他们选了我作为建筑系的学生代表。钱钟韩校长是钱钟书先生的堂弟,是那个年代很特殊的人。他在欧美游学七八年之久,但没有在任何一所学校读完过,也没有取得任何一所学校的学位,他的时间主要花在了各个学校的图书馆里。他回来后搞出了一个“钱氏定理”。用一个定理就变成了一位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学者。他那个年代会出这样的人。他在给我们训话的时候,主要是在教我们如何向教师挑战—“你们不要迷信你们的老师;你们的老师可能前一天根本没有备课,你要认真准备的话,你用三个问题,一定会问到他在台上下不来的”— 他认为只有进入这种状态的学生才是他认为的好的学生,而不是那种听话的、拿高分的学生。刚入学就有人来指点你,这是很幸运的事!所以我到后来胆量很大。记得在大三,我曾向老师提出,画那种彩色的商业效果图的问题,为什么每个作业都要以它来结束。在我看来它基本上就是骗人的,是纯商业的,是用来博取甲方的喜好。那时商业刚有了点苗头,还没发生,但我意识到这个东西已经是这样一种性质。所以我向老师说我拒绝画这个图。老师当然很愤怒。后来事情闹大,他们说,你们派几个学生代表到教研室来谈判。我带了四学生去谈判。结果就是,教师们开放了,同意学生可以用任何形式来表达,不再限制你必须要画这样的图。对学生做这样的开放,那可是这个系历史上第一宗案例!是我们通过斗争获得的。还发生过很多类似的事儿,以至凡有此类事发生,系里一定会将源头归结为我。

    硕士毕业时,我的论文答辩全票通过,学位委员会最后却没有给我学位。“这个学生太狂了!”之前已经有人给我传话,告诉我若不改论文就没有可能获得学位。我的论文题目是“死屋手记”,明显是在影射我们自己建筑系和整个中国的建筑学的状况,有人说中国建筑学其后20年发生的事都已提前在你那篇论文里讨论了。我一个字也没改,离开学校前影印了五本放在学校阅览室。后来的很多学生都翻过,但当时我们的老师基本看不懂。


    十年后的1997年,我参加东南大学80周年校庆,当年系里的一位青年老师见到我,说:“你这个人变化很大。你一点儿也不酷啦!”我问,我原来怎样? “原来啊,你在‘东南’的时候,每次当你从走廊走过来,我们都感觉你不是一个人走过来,而是一把刀走过来,那把刀是带着寒风的,大家会不自觉地避开。”

    十年,正是妻子对我的改变,让我变得温润平和了。我写硕士论文时已经与我妻子认识。她对我的影响深远而又无形,其实到今天为止,我当年的那种劲儿还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是它的外面你能感受到已经很亲和和圆润,不那么危险,不那么生硬了。但它真正的那种力量并没有丧失,反倒多了很湿润、温暖的东西。这种蜕变你很难自己知道。有一天(2007年),妻子站在我新完成的建筑(中国美院象山校区)面前,对我说:“别人不喜欢很难的,因为它有很温暖的东西让你感觉到你会爱上它。”我就知道,发生在我身上的这个变化真的很大。那已是又一个十年过去。

    实际上,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我觉得像是苏醒。可能在我童年,再小一点儿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接下来你经历社会的巨大的变动,和青年的愤怒阶段,很多新的思想接进来,融合完了你会发生一次蜕变,蜕变之后你还能回到你一开始的那个原点的地方。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原点,它是一种普通的生活,但又不是平庸的生活。做象山校园项目的时候,让我有了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我以前所经历过的。比如,我觉得象山校园在很大程度是对我童年的回忆。

    我的童年发生在“文革”。时有武斗发生,只好停课闹革命。我随母亲在新疆,母亲工作的那所学校,因为停课整个校园被开垦成了农田。我和那些老师一起变成了农民。白天劳动,晚上农民们会聚一起喝着云南来的上好普洱茶和咖啡。我们谈普希金、谈鲁迅,谈很多中国的外国的事情。现在回头来看的时候,你能清楚看到当年那个运动带有乌托邦的性质。很多人回忆那个年代就很愤怒很伤感不是吗?因为那是很可怕的年代。但当时间过去,有一些其他东西会被你看到,我当年不过是一个小孩,在一个小孩眼里,我看到了我该看到的东西。我喜欢那种跟土地的关系。辽阔的土地,土地的气味,庄稼的种植过程,种植与收获,我都有极大的兴趣参与。我在七岁时已经为家里挑水。新疆的水桶是最大号的,洋铁皮的,从我们家到水井有400米路程,第一次挑我只能挑半桶,因为容易洒出来。慢慢的越来越有技巧。夜里去挑的时候,也一个人在水井上摇橹橹;冬天摇橹橹,脱掉手套,一贴上去那个铁橹橹会把手上的皮粘到手柄上,皮掉下来就会剧痛。但你仍然每天在做这件事。想想我是一个蛮奇怪的小孩,挑水挑到会觉得这是一种自我磨炼。重复,重复,重复。我从来没有说过“这是很累的活儿,不想干”之类的话。我喜欢挑水,而且我能体会到挑水过程中的那种快乐。
    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大概由于我看书很早,挑水的路上我就会想书上的内容。“文革”期间大家都看不到书,而我太幸运了,母亲被临时调到自治州做图书馆管理员,我可以进入书库看所有被查封的书。七到十岁的年月里,我就是这么乱看书度过的。包括大部分外国文学的翻译本和中国的古书(繁体版)。


    我爱干活儿,估计还有一部分是源于天性。七岁以前,我跟姥爷在北京生活。他瘫痪在床上,身上会起皮疹,每天我都要做我姥姥的帮手,用很粗的盐,蘸点唾沫,用手给他全身抹盐。旁边的一些家里亲戚,偶尔说起过去的事,告诉我这个躺上床上的姥爷原来是干什么的。解放后他就被定级为八级木匠,那是工人的最高级别。后来公私合营后失业,不得不靠给北京人艺做布景,赚俩小钱。1960年的某天,干活儿时出了大汗,中午他躺在四合院的中堂里睡了一觉,给风吹了,就全身瘫痪。瘫痪后全家人把他照顾得特别好,他在床上躺了16年后去世。我也曾经算是看护过他。如果讲支持的力量的话,他这儿,像种子一样,会埋藏在小孩儿的心里,待到合适的某一天它会发芽。就像我现在为什么要求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要全部学木工?它已经在我主持的学院里发芽了。


  
我一向认为我首先是个文人,碰巧会做建筑,学了做建筑这一行,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出发,我看问题的视野就不太一样。十岁后我迁到西安上学。开始没有校舍,全在帐篷里上课。后来一边用着临时借的校舍,一边建新校舍。新校舍是用工地的那种竹篷的方式搭的。我后来在这种竹篷学校上了两年。帐篷学校和竹篷学校的经历,让你知道学校原来还可以这样。

    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毕业我都是班长。从来不打架,但是谁也不敢打我。基本评语是特别内向。这个班长也不管事儿,只是让大家看着他是每天最早到学校打扫卫生,冬天会早上6点半到教室烧火点煤炉的那个人。全班的黑板报我一个人出,每一期我都会办得让全校震惊,因为每一期都很不一样。这可能缘于我在新疆的生活环境。我的父亲和他朋友们在一个很棒的剧团里,都是演员。他们谈的是艺术和文学。我从那时就意识到什么叫创作……这就是,除了学习之外你知道什么叫文采飞扬,什么是文气。我那种文人的孤傲是早年就养成了。认识妻子以后,抹平了大半。事实她对我最大的影响,更是关乎心性的修养。比如这种—整天不干什么,人的心灵还很充满。我晒太阳,看远山,好像想点什么,好像没想什么。我能这样度过整整一天。你能看到,春天,草变成很嫩的绿色,心里一痒。当我用一种缓慢的、松弛的、无所事事的状态来看它的时候,就不一样了。无所事事是很难学的一门学问。但我逐渐学会了。无所事事时,突然间脑子里有东西闪过,站起来,一提手,把该画的东西画出来,再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憋着想,这样还是那样。

    我们结婚后的第一个七年时间,我都是这样度过。说起来,这七年主要靠她的工资在养我,我打零工,偶尔挣一笔。她属于天然而然的人,工作对她来说意义不大,挣个工资嘛,她只是对她感兴趣的小事情感兴趣,比如去西湖边闲荡,去哪个地方喝杯茶,逛逛菜场或者百货商场,又或者去哪里看个朋友。问题是,我逐渐地能适应到这样一个状态。这种感受是来自心性的。关键这个心性自然了,滋养了,你就朦朦胧胧胧发现,你想做的建筑,要传达那种文化里最好的状态和精神,你用一种很急的心态是做不出来的,用简单的摹仿也没有意义。首先一个人的心性变化,看待人、自然,你真正的眼光发生了很敏感和很细腻的变化;你看进去了,又看出来了。你看下雨,看很长时间,雨怎么下,从屋脊顺着哪条线流下来,滴到哪里去,它最后向哪个方向走。你会对这种事情感兴趣。你就会想,有没可能做一个这样的建筑,让大家清楚看到,雨是从那儿下来的,落到那儿之后流到了那儿,从那儿又流到了什么地方,每个转折、变化都会让人心动。这不是靠看书的。在这个阶段,我看中国的书越来越多,但基本上我没有看过任何和建筑有关的书。这个阶段我称之为忘却。经过这七年,我发现了内心里最适合自己的东西是哪一种。我想讨论一个和生活最有关系的建筑:中国园林。白居易有三间平房,前面一小畦菜地,再用竹篱简单围一下,这中间就发生了变化。它一定是有什么在里面。所以从那儿开始,可能从那儿开始,我任何一个建筑都是园林。不管表面上像园林的还是外表八竿子打不着的,都是,它已经用各种形态进入到我的建筑了。这个七年结束之前,我用了半年时间在我们五十平方米的房子里造了一个园林。我做了一个亭子,一张巨大的桌子,还做了一个炕。还做了八个小的建筑,作为我送给妻子的礼物。是八盏灯,我亲手设计的,每一盏灯都挂在墙上。这个房子,如果说小的话,小到可以塞下八个建筑,它有多小呢?

    在这些年里,我跟很多工匠建立了很好的友谊。我开始对材料、施工、做法,变得非常熟悉。我亲眼看到每一颗钉子是怎么敲进去的,每一块木头是怎么制作成型的……彻底搞清楚这件事的全过程。我做后面的每一个建筑,可说是在对这件事极为了解和熟悉的基础上施行的。

    基本上,我在追求一种朴素的、简单的、纯真的、不断在追问自己来源和根源的这样一种生活和艺术,我常自省—到现在我们都这么认为,还有些东西没有达到,还有些状态没有实现,都是和自己的修养有关。


链接:

王澍:首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人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8#
发表于 2012-3-19 20: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19 21:25 编辑

王澍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   

                                2012-03-02    15:51:12             来源:Arch Go   

简介: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最新作品:宁波历史博物馆,它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石头建筑。

20120301100343896.jpg

                                            宁波历史博物馆

    项目名称:宁波历史博物馆
  建筑设计:王澍、陆文宇
  设计团队:宋曙华、蒋伟华、陈立超等
  项目地点:中国 宁波
  用地面积:4.33公顷
  建筑面积:30000平方米
  设计类别:博物馆
  设计时间:2003年—2005年
  施工时间:2006年—2008年11月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正交框架与局部桥梁结构。混凝土衬墙与回收旧砖瓦组合墙体
  主要材料:竹条模板混凝土,回收旧砖瓦,本地石材
  场地在一片由远山围绕的平原,不久前还是稻田,城市刚刚扩张到这里。原来在这片区域的几十个美丽村落,已经被拆的还剩残缺不全的一个,到处可见残砖碎瓦。按新的规划,相邻建筑之间的距离经常超过100m,城市结构已经无法修补。问题转化为如何设计一个有独立生命的物,这座建筑于是被作为一座人工山体来设计,这种思考方式在中国有着漫长的传统。但在这座山中,还叠合着城市模式的研究,高度因此被自觉限定在24m以下,它片断性的意指着一种24m以下限高的低城,存在于人工和天然之间。通过国际竞标,业余建筑工作室获得了这个项目。
  建筑下半段只是一个简单的长方形,在上半段开裂为类似山体的形状。人们从中部一个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进入博物馆。内观整个结构,包括三道有大阶梯的山谷,两道在室内,一道在室外;四个洞,分布在入口、门厅和室外山谷的峭壁边侧;四个坑状院落,两个在中心,两个在幽深之处。一种山体类型学叠加在上面,公共空间永远是多路径的,它从地面开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种根茎状的迷宫结构。也用来适应一直不确定的展览内容。

     建筑的内外由竹条模板混凝土和用20种以上回收旧砖瓦混合砌筑的墙体包裹,如一种在人工和天然之间的有生命的宏大俭淡的物,作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达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开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芦苇,水有走势,在中段入口处溢过一道石坝,结束在大片鹅卵石滩中。在建筑开裂的上部,隐藏着一片开阔的平台,通过四个形状不同的裂口,远望着城市和远方的稻田与山脉。

20120301101226357.jpg


20120301101211841.jpg


20120301101159551.jpg


20120301100717529.jpg


20120301100707946.jpg


20120301100658558.jpg


20120301100628817.jpg


20120301100600199.jpg


20120301100546374.jpg


20120301100536171.jpg


20120301100516494.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9#
发表于 2012-3-20 08:1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0 08:16 编辑



点击下面标题欣赏凤凰卫视视频:



               筑梦天下 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茨克建筑奖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0#
发表于 2012-3-21 10:27 |只看该作者

转载

王澍,向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一声呐喊

方振宁

转自:《新京报》 2012年02月29日

   王澍的设计没有风格,也不追随流行,他注重建筑和环境、和传统技艺、和自然、和人文的关系。这个奖会激励更多的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深入地考虑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如何持续性的发展。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是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生活和自然环境才发生突变。
    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西方的视点是,当你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你才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比如新浪潮的巨匠戈达尔在评价日本导演北野武的时候说,他拍摄的不是日本的电影,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电影。
【中国建筑师王澍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2月27日夜,正在美国哈佛大学任教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消息,在普利兹克建筑奖官方网上一经公布就迅速传遍世界,这比以往任何一次都受世人瞩目,因为这是本土的中国建筑家首次获得这一建筑界的诺贝尔奖。很多中国网民都不敢相信是真的,以为是黑客高手篡改了普利兹克建筑奖官网的页面——因为这消息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有些太突然了。

  一座旧砖瓦构筑的山

  2000年我在《Wallpaper》杂志上看到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的照片,开始我以为是外国建筑家设计的,定神一看才知道是王澍,那是我第一次记住了他的设计。王澍完成的第一个主要作品就已经非常具有国际语言,从那个时候他就注意到建筑和山水的关系,这或许是中国传统园林思想对他的影响。

  王澍是地地道道本土出身和在中国受教育和实践的建筑家,他的作品都完成在中国。他的建筑设计项目并不多,但是主要作品的规模却很大,那就是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的象山校园。这是他从上海同济大学博士课程毕业之后的大规模建筑设计实践,是两位艺术男士的相逢:上任不久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委托建筑学院教师王澍设计了象山校园的一期工程,这个有着十栋一组的建筑群,为王澍十年以来的思考和研究提供了一次综合性的实践机会。象山校园的第二期也随后竣工,这无疑奠定了王澍在中国建筑界的先锋性地位。

  这次获奖的作品是宁波博物馆,这是王澍的设计风格和思想的集大成作,也是一位建筑家用自己的作品向那些急功近利的城市建设发出的一声呐喊。怎样才能让社会注意到正义的存在?王澍把博物馆设计成一座山,这是一座由收来的旧砖瓦和混凝土构筑的一座人工的山。

  中国和世界在建筑价值观上的距离

  2009年,为挑选王澍的作品参加由我策划的在布鲁塞尔展出的“心造——中国当代建筑的前沿”展,我去象山校园考察,他确实给我带来了震撼。我知道王澍的设计在建筑界内外有很多争议,于是我在现场给一位我熟悉的建筑家打电话,我说,你可以不喜欢他的设计,但是希望你来现场看看再说。我的直接感受是:现在许多人都千里迢迢去看柯布西耶和其他建筑巨匠的作品,但是总有一天人们会千里迢迢来到象山校园参观和学习王澍的作品。对于那些在这些建筑中学习的学生来说,是幸福的,因为这些建筑是激发学生们创造力最好的教科书和场所。

  王澍的设计没有风格,也不追随流行,他注重建筑和环境、和传统技艺、和自然、和人文的关系,正如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先生2月28日在北京时所说的:普利兹克奖的评选标准并不是声望,而是寻找建筑界一种卓越的品质。去年评委来中国看到王澍的作品后印象非常深刻!他的作品体现了这种卓越的品质。

  很遗憾,我们自己的评论人、专家以及建筑师,没有一个人给予王澍的作品以这样高的评价,这是中国和世界在建筑价值观上的距离。

  “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

  中国建筑界盼望中国人获得普利兹克奖是一直以来的梦想,当这种荣誉真的到来时又有些茫然。显然王澍的获奖有着一个大的时代背景,这就是我2011年在策划的 “向东方——中国建筑景观”展在罗马展出的前言中所说的:“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现实,有责任和道德感的中国建筑师们在思考,如何通过使用回收的、或创造再生性建筑材料,来解决建筑大量消耗和占有自然资源的问题,这种事发生在中国,或许是对位于世界建筑转折点的中国建筑界的一种提醒。”这个展览反映了中国新一代的建筑师的建筑实践是和中国崛起的步伐同步的,这些项目就反映了他们个人和建筑、建筑和国家同步的历程,而王澍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个奖会激励更多的中国建筑师和城市规划者,深入地考虑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如何持续性的发展。而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中,从来没有出现过不能持续发展的问题,只是进入近代工业文明时代之后,生活和自然环境才发生突变,所以王澍所说的:“我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废除使用混凝土”这句话,代表了中国建筑家彻底回归中国传统生活方式的决心,从而认识到“建筑应该是一个生命体系”(王澍语)。

  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

  普利兹克评委会在一份补充声明中说:“中国建筑师获奖的重要之处在于,它代表着评委会成员们认可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同时,未来中国城市化的成功对中国及世界而言都将是意义重大。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中国既要保持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又应关注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为什么要做补充说明?这说明中国的问题就是世界的问题,是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是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的崛起和巨大的资本流动,已经是不可阻挡的现实和潮流,在这个潮流中,世界已经认识到中国建筑师将推动世界建筑思潮的发展,所以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未来世界建筑的风格和品位。

  中国的城市化的成功与否,将大大影响世界城市的发展,世界的建筑精英们刚刚从纯建筑的梦想中醒来,他们不得不面对远东这块世界建筑发展的震源地所发生的一切,看看有什么方法可以对近乎疯狂的进度有所制约。于是,普利兹克评委会的视线注意到王澍在建筑上的实践,提出的有关现在和过去的适当关系问题,正好和他们的想法吻合。

  普利兹克指出,中国最近的城市化过程引起争议——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

  我们中国有这样一个说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中国的就是世界的。这是中国的视点,而西方的视点是,当你具有普遍性的时候你才具有世界性的意义。比如新浪潮的巨匠戈达尔在评价日本导演北野武的时候说,他拍摄的不是日本的电影,而是具有普遍性的电影。那么普利兹克先生所说的:“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评委会决定将奖项授予一名中国建筑师,这标志着中国在建筑理想发展方面将要发挥的作用得到了世界的认可。”所谓世界性的建筑就是需要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方振宁(建筑评论家和国际策展人)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1#
发表于 2012-3-22 15:0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3-22 15:53 编辑

           中国人与普利兹克奖   
                                           2012-03-07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王曦
  以旧材料纪念过去,同时又采用现代形式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普利兹克奖是每年一次颁给建筑师个人的奖项,有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王澍是获得这项殊荣的第一个中国公民,也是年龄倒数第四的年轻获奖者。
  那么,王澍的获奖对于中国建筑界和中国建筑师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并不缺少大师,获得了建筑界最高奖项的王澍是实至名归吗?能被称为建筑界的大师吗?又该如何定义大师呢?王澍的获奖是中国建筑师登上世界建筑殿堂的开始,但不会是终结,对于中国建筑师来说,该从王澍的获奖中学习到什么,从而延续这种荣誉?在建筑界的各种争议中,跳过王澍本人,聆听一下其他建筑师的声音,看看他们对此事的态度和理解。

                                               曹晓昕:对中国建筑师是一种激励
                                               欧文·摩斯:普利兹克奖的权威不容质疑
                                               顾云端:还只是建筑圈内部的一个讨论
                                               扎哈·哈迪德:人们不需要统一风格的建筑
                                               高亦陶:认可有研发精神的建筑师
                                                康拥军:中国人无缘奥斯卡,却被普利兹克眷顾
                                               黄俊:有争议的建筑师才能获奖?
                                                魏娜:坚持自己的理想是值得敬仰的
                                               某建筑学博士:我并不是很欣赏王澍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9-22 07:27 , Processed in 0.0946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