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1-26 20:38 编辑
2007-09-08 来源: 广州日报
策划:赵 洁
撰文:金 叶
任朝亮
摄影:黎旭阳
| 北京路上。 |
在广州,北京路可谓无人不知,但又非人所尽知。
每一条小巷,每一个门牌,都可以让历史研究者下大力气考证一番。先贤里出过哪些先贤,“双门楼”站过几位将军?九曜园中,药师如何做药?承宣街上,地方官如何恭迎圣旨?
置身北京路,你会感到它不是一首诗,因为满耳全是叫卖声;它也不像一幅画,熙攘的人群,无规则的涌动。但,这就是生活,生动而鲜活。
北京路,是千百年来广州人实实在在生活着的地方。华盖而过的官员也好,挑担串巷的小贩也罢,谋生计、干事业、争利益、图享受……如此种种,都在这条路上进行着,进行了千百年,而且还将进行下去。
阅读历史,你会发现北京路穿越千年的坚韧。番山、禺山被凿平了,北京路却越走越宽;饱经战乱,它依旧繁华;老字号搬走了,几十年后,它们又会搬回来……
岁月悠悠,世易时移。这条街上的人生了又老,来了又走。欢歌笑语,血泪悲泣,都沉淀在这历史的泥土里,在这条不寻常道路的深处。
一路贯今古
外地人喜欢逛北京路。但一到北京路,还没来得及享受购物乐趣之前,“千年古道遗址”已经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整个广州城的历史,仿佛可以浓缩在这条马路之中。
2002年北京路步行街改造过程中,意外地在路面下挖掘出南汉、唐、宋、明、清五朝11层古代路面遗迹和宋代“双阙”楼遗址。由此,这条路的漫长历史渐渐为更多人所了解。
北京路各朝代路面遗迹。
从历史中走来
北京路,和广州城一样的老。公元前204年南越王赵佗建国,其皇城就在今北京路北段财厅前一带。三国时,交州刺史步骘把交州治所迁至番禺(古广州名),扩大赵佗城,世称步骘城,“其南门在番、禺二山之间,中间为南下海边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见曾昭璇:《广州市志·建置志》)。
秦汉时,广州城称为番禺城,是因为城内有番山和禺山两座山冈,而北京路的位置就在这两座小山冈之间。番山原来较高,南汉时扩大广州城区而被凿平。宋代在此山遗址旁筑“九思亭”,后改称“番山亭”,大概也就是在今文德路中山图书馆旧址北面的“九思亭”处小丘一带。禺山在今北京路以西,小马站以东,西湖路与越秀书院街之间,唐末开拓城区时被凿平。今天北京路西侧还有禺山路。不远处还有禺山市场,建于1920年,是广州最早的肉菜市场。
“双门底”小考
老广州会把北京路中段叫“双门底”。唐末天三年(906年),清海军节度使刘隐扩大广州南城,命人凿低南门两侧的番山、禺山,在南门上建清海军节度使楼。917年,刘隐之弟刘岩在岭南割据称帝,国号大越,次年改为“汉”,史称南汉,定都兴王府(即广州城)。他再把清海军楼改建,人称“双阙”,并扩宽楼南面两边道路,发展商业。971年宋灭南汉,把广州南城墙拆掉,城市向南拓展,直至江边,“双阙”楼成了城内屹立的高楼。宋淳枯四年(1244年),把“双阙”大规模改建。建成后,楼长十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高三丈二尺,上为楼,下为两个并列的大门,故俗称为“双门”。这才是“双门底”的最初由来。
宋代文人刘克庄写有《广州重建清海军楼双门记》,记下双门落成的盛况:“饶吹轰空,斗酒系道,观者数万,皆曰轮奂美哉”。从此双门一带,更为热闹,“双门底”成了著名商业街。
元、明、清三代,双门楼都是羊城的权威报时楼。元代制作的报时器“铜壶滴漏”一直放于楼上(今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广州博物馆有复制件),白天悬挂时辰牌,晚上击柝打更。据记载此物“百年不爽”,百姓称便。
清顺治十年(1653年),官府把双门楼改建,命名为“拱北楼”。其楼的双门不变,双门底的商业更为热闹,而以卖书坊、古董市、花市最为著名。有一年科举考试,作文以“双门底卖书坊”为题目,可知书肆之盛。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略军兵临珠江之上,在断断续续的炮击中,北京路上的很多商铺受到破坏,拱北楼更是被击毁。咸丰十一年,拱北楼修复,同治三年(1864年)再重修。后来民国拆城墙筑马路时,拱北楼最终还是被拆掉了。
第一条马路的诞生
清光绪年间的《广州府志》上有一张地图,可以看到当时北京路南端——永清门的位置,在泰康路口附近。北京路北段(即中山路以北)那时叫布政司前街;中山路至青宫门前叫承宣直街;青宫至西湖路口叫双门大街;西湖路口至大南路口叫雄镇直街(因顺治十一年巡抚李栖题楼匾“雄镇南邦”而得名);城墙就是今天的大南路与文明路一线。永清门即大南门,出了永清门,就直通天字码头和接官亭了。
清末时,广州商业大发展,城墙令交通不便,有人提出拆城墙。1913年,广东省政府设工务司,策划拆城墙筑马路。1918年,广东省政府在育贤坊禺山关帝庙成立广州市政公所(当时未正式建立广州市),主理拆墙筑路之事。
要说当年修北京路,就不得不提一个人——杨永泰(1866年~1936年),广东茂名人,曾留学日本。1916年,他与梁启超等组织反袁世凯独裁的两广护国军,任财政局长。1918年,杨永泰任广东省财政厅长,继而任省长,11月兼任广州市政公所督办。“财神爷抓庄”,修路的事得以重见曙光。当时首先修的马路就是北京路。广东省爱国人士莫雄先生在《回忆录》中提到:“在他任内,曾与警察厅长魏邦平一起合作,不顾商家们的极力反对,采取强硬措施,在广州的财厅前一直至长堤,开出了这个城市的第一条马路。”
当时的北京路,全长1252米,宽16米,完全按照现代马路的规格修造,由此奠定了北京路近代以来百年的繁荣。北京路扩建为马路是在1920年,当时把沿线各段的名字统一起来,称为永汉路,据说因为原有“永清”街,取反其意为“永汉”。上世纪20年代后期,为纪念缔造民国的元勋、番禺人胡汉民,北京路改名为“汉民路”。1945年抗战胜利,又复名为永汉路,此名一直用到解放后。
1966年,永汉路更名为北京路,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