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我帮橡草重新贴上的转贴 <我的祖先乡贤林谦公(转贴) ...
查看: 3572|回复: 6
go

我帮橡草重新贴上的转贴 <我的祖先乡贤林谦公(转贴)> [复制链接]

Rank: 2

在线时间
9 小时 
威望
32  
金钱
157  
最后登录
2011-6-7 
阅读权限
帖子
24 
精华
积分
32 
UID
10329 
1#
发表于 2011-4-12 01:06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云衢二百年 名贤青云志
来源于:中山商报 2008年11月10日 第 1175 期 A12版


云衢书院200年文脉延续于此。图为云衢中学崭新的校舍。


云衢中学曾经的牌坊,现该处已改为云衢小学。


因办学条件的不足和学校经费的窘迫,云衢中学的校舍曾经频频搬迁,茶东村陈氏宗祠(上图)也曾作为它的校舍。


书院深深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香山县的书院始于明嘉靖时期建立的仁山书院,盛于清乾隆以后,衰于清末废科举之际,历时360多年。根据同治《香山县志》记载,除仁山书院久废外,全县共有书院21所,遍布全县,是当时全省中书院众多的县份之一。作为育才的教育机构,书院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批人才,为香山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时至今天,许多书院已经不复存在,但丰山书院、榄山书院、龙山书院、桂山书院、卓山书院和云衢书院却穿越了历史的长河,成为现代学校的前身。时逢云衢中学两百年校庆和中山一中百年校庆相继来临之际,本报特别策划“书院深深”系列专题,揭开历史档案、走访相关人士,发掘香山书院留下的文化财富。

       放学的钟声响了,学生们鱼贯而出,一张张稚嫩的面孔从我们的身边经过。眼前的云衢中学,一如他们般年轻,崭新的校舍不曾沾染半丝的沧桑,但那从教学楼上垂挂下来的红色条幅告诉我们,一条200年的文脉在此凝聚。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大两都人集资,在大岭村侧白塔埔一带兴建了云衢书院。“云衢”一名取自《易经》中“法眼高悬处,龟蛇势不殊,方尘一剑扫,降伏上云衢”,意为降魔除妖,直上青云。《南朗乡音》主编简君毅认为,云衢书院延续着南朗教育的历史,推而远之甚至可至香山最早的学校——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建立的新美斋义塾。
       今天,云衢书院的原貌已鲜为人知,在这两百年的风云变幻中,云衢的精神如何延续?在有关“云衢”的档案沉香中,我们寻找到对家乡教育影响深远的三位校长,林谦、简梦熊、孙子静。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各自的时代实践着兴学育才、笃志为善的理想,他们的精神,在“严、勤、创、美”的云衢中学校训中延续至今。

       名贤林谦:云衢书院创立者之一
       眼前的云衢中学是2007年秋,云衢中学与翠亨中学合并后,南朗镇政府斥巨资于书院山前划地180亩新建而成的,第一期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崭新的校舍让人无从寻找两百年前的书院痕迹,只有校园内的“林谦广场”提醒我们,一位香山乡贤与这座学府的一段历史渊源。
       根据《香山县志》的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四、大两都人集资,在大岭村侧白塔埔一带兴建云衢书院,由乡贤林谦等设帐授课。林谦,字德光,大车村人。他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中了举人,曾任大挑知县、丰山书院主讲。在家乡,林谦淡泊严正、乐善好义的美名远扬。他是一位严谨治学的饱学之士,在丰山书院主讲期间,为求精确,他常与学生辩论学业。他不仅是一名传业授道者,也对家乡的建设、民生、军事、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当时的东乡因良田匮乏而落后他乡,林谦致力于开垦土地,为四都社学增加了经费来源,促进当地教育。但见乡里粮官吏讹索钱财,百姓家破人亡,他再三上书,最终使此“大当”陋习得以革除。鸦片战争后,珠三角一带匪党横行,趁火打劫,他便将民众召集于云衢书院,设立章程,发动乡民守望互助,对当时社会治安的维护起了积极的作用。
       清咸丰四年,红巾军兵临石岐城下,百姓纷纷东迁,途中治安混乱。林谦带领乡团驻营东门之外,援助清兵守城。此役结束后,与林谦并肩作战的举人郑藻如因 “军功”显赫,获得两广总督叶名琛的保举,最后扬名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史册。但林谦依旧留在家乡,重回书桌跟前。他的“过俭草堂”藏有经、史书籍万余卷,手钞书数百卷。“年八十,犹灯下作楷,凡前言往行,时事得失,条记满墙壁间。”好学不倦的林谦穷尽一生心血,先后完成了《增辑周易观象》四卷、《增订四书汇考》二十二卷、《类字训蒙》二卷《退思斋杂文》十一卷、《国地异名录》一卷、《节录海国图志》一卷、《里长札记》一卷、《革大当记》一卷、《仓团合编》一卷共八种四十卷作品,并有《禁烟文小注》、《黄姓谱序》等文,为田明耀、陈澄等人当年撰修 《香山县志》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素材。

       简梦熊:重振学院昌盛
       咸丰年间,云衢书院一度负债累累。在与林谦交往的风雅之士中,另一名饱学之士,简梦熊,在这次财政危机前展现出其卓越的管理才能。
       据简梦熊的后人、今《南朗乡音》主编简君毅讲述,简梦熊于同治甲子科高中第四名经魁。可他与林谦一样,淡泊名利,无意进取仕途,一心投身教育事业,笃志为善。
       咸丰己来年 (1859年),尚未中举的简梦熊便在乡贤林谦等人极力推举下,出任榄边分局都正 (即四都首领)。为了培植人材,振兴士气,他创办了榄边义学(亦称榄冈义学)。后又将榄冈义学与云衢书院合并,此时,云衢书院欠债累累,他大刀阔斧,加以整顿,经多方筹措偿还公债,重振云衢威名。同治甲子年(1864年),简梦熊出任东乡总局局正。但见香山丰山书院因管理不善日渐衰落,他又蹲点该学院,节衣缩食,实施改革,最终使其面貌一新。其后,简梦熊又先后执掌南乡的凤山书院和西乡的龙山书院,皆是政绩斐然。
       简梦熊讲学十余载,桃李满香山,培养出黄绍昌、张丕基、谭国等一批名彦。他将教学心得整理为《丹山课艺》,不料同治甲戌之秋,珠海一带遭遇大水患,正在凤山书院执教的他虽大难不死,但所著书稿不幸散失,令人惋惜。
       除了大自然的灾害,时代前进的车轮同样不为人力所左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统治了中国1300年的科举制度结束了它的生命,以考课为主、为科举服务的书院也纷纷改办学堂,云衢中学也改为云衢师范传习所,后又于次年八月改为云衢高等小学堂。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书院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香山县的书院盛于清乾隆以后,有研究者认为,此时正逢书院官学化时期,书院多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 “预科”,学生往往埋头于 “八股文”中,而无宋代书院时的自由讲学之实。然而,尽管道德的内涵有所变化,书院教学中对修德的重视对当前的学校教育仍有可贵的启迪。坊间传颂的乡贤名士,无论是林谦还是简梦熊,无不是为人师表的贤德之人,今天,他们在学问追求上的严肃与勤奋,仍然在云衢中学“严、勤、创、美”校训中得以延续。

       孙子静:带来“五四”新风
       在 1912 年至 1948 年间,云衢中学经历了中小学分立、与其他学校合并,先后易名为四大两都云衢高等小学校、四大两都联立云衢初级中学、中山县四区区立第二中学、第四区区立中学等多个名称。南朗后门村的大夫第、榄边岗义学、亨美村程草祠、茶东村陈氏宗祠等地都曾作为它的校舍。
       校舍频频搬迁的背后隐藏着当时办学条件的不足和学校经费的窘迫。面对如此困难,1948年2月,重操粉笔旧业的孙子静走进了第四区区立初级中学的大门,随他而来的还有 “五四”精神的“德先生”与“赛先生”。
       孙子静来自香山县第四区沙边村(今属中山市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一个华侨家庭。他见识广阔,经历丰富,广州、上海、徐州、南京、长沙皆有他的足迹。从上海沪江大学毕业后,他做过文职人员、公务员、教师、自由职业者以及南京光华通讯社编辑。
       根据黎一乐著文记叙,1930年,孙子静回家乡出任沙边小学校长。不同于传统的教书先生,在鼓励学生饱览群书的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培养他们从小热爱劳动、锻炼体魄、独立思考和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他力排众议,大胆聘请孙康、孙晖如等进步人士任教,可谓思想开放。在他的领导下,这支思想开明、朝气蓬勃、积极进取的师资力量使得沙边小学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模范县(国民政府直辖)内的模范小学,并上了中国当时唯一的画报——上海《良友》。
       来到前身为云衢书院的第四区区立初级中学,孙子静治学严谨、办学有方、克勤克俭。在他与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逐步纳入常规。为改善学校伙食,他组织学生自力更生,在学校附近的屋前屋后开荒种菜,鼓励学生热爱劳动。
       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学校里逐渐汇聚了许多进步青年。1949年7月的暑假,一次“出走”轰动了整个中山县——教师刘传敏(地下团员)动员10多名毕业生前往其家乡阳春县去打游击。学校引起军警特务的注意,但孙子静处事不惊,在新学期来临之际,他做好师生及家长的思想工作,又与特务一番巧妙周旋,最终渡过难关。
       然而,这位主张抗日的爱国人士,仅在四区中学做了四年的校长。1952年,孙子静因“反革命首要分子罪”被诬陷入狱,被判有期徙刑15年。直到1996年,孙子静终于得以平反,恢复了教师的名誉。

       后记
       在上世纪的动乱年代,一波又一波的运动打破了校园的宁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学校的课程完全被劳动所代替。"云衢中学"也一度改名为朝阳中学,直到1985年,消失了40年的"云衢"二字又重新回到了校门之上。在简社秋、梁观锐及谭志明等海外侨胞的鼎力支持下,经历了一百多年风雨的云衢中学重建于原址之上。后来,它又分别于1991年、1999年和2007年与南朗中学、横门中学和翠亨中学相继合并,迁新址于书院山前,成为今天我们所见的云衢中学。

From: http://www.zsnews.cn/Culture/2008/11/10/970769.shtml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39 小时 
威望
8278  
金钱
6002  
最后登录
2020-6-27 
阅读权限
帖子
4956 
精华
积分
8278 
UID
12 
7#
发表于 2011-4-19 22:00 |只看该作者
皇帝賜送給林謙公的牌匾 IMG_8504a.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39 小时 
威望
8278  
金钱
6002  
最后登录
2020-6-27 
阅读权限
帖子
4956 
精华
积分
8278 
UID
12 
6#
发表于 2011-4-19 21:54 |只看该作者
聪聪 发表于 2011-4-18 11:04
林谦公六代贤孙林志强在新校园广场上阳光之照。

更正:是第七代。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39 小时 
威望
8278  
金钱
6002  
最后登录
2020-6-27 
阅读权限
帖子
4956 
精华
积分
8278 
UID
12 
5#
发表于 2011-4-19 21:53 |只看该作者
九十叟是現今93歲的著名漫畫家方成,也是中山南朗人。這是雲衢中學的林謙廣場。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09 小时 
威望
8396  
金钱
4513  
最后登录
2018-10-22 
阅读权限
帖子
3880 
精华
积分
8396 
UID
4347 
4#
发表于 2011-4-18 13:26 |只看该作者
  這照片,就攝影構圖而言,拍得很好。景物與人物配襯恰當,
處不覺空白,重心處不嫌擠迫。看一群精力充沛的學生正從後面
信步上前而來,持了照片主角人物的活力。石上書法大字,九十
叟所作,頗具生命力,亦使此地散發書香氣息。這兒應該是雲衢中
吧,祖輩功業,後代敬仰,從人物的表情流露了出來。這不愧是
之照!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409 小时 
威望
2071  
金钱
2612  
最后登录
2016-11-15 
阅读权限
帖子
783 
精华
积分
2071 
UID
39 
3#
发表于 2011-4-18 11: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聪聪 于 2011-4-18 11:05 编辑

林谦公六代贤孙林志强在新校园广场上阳光之照。

IMG_8525a.jpg (238.5 KB, 下载次数: 0)

IMG_8525a.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09 小时 
威望
8396  
金钱
4513  
最后登录
2018-10-22 
阅读权限
帖子
3880 
精华
积分
8396 
UID
4347 
2#
发表于 2011-4-16 14:34 |只看该作者
  自從這篇轉帖登出之後,我已經看了五次以上。這麼好的轉
帖,我們是歡迎的。林謙公是橡草學弟的祖先,雲衢中學跟我們
一中可說是有點淵源了。參與論壇數月了,橡草那認真、向上的
神,給我印象很深,想必是傳承了祖先的基因吧。
  林謙的事跡,令我肅然起敬;他的治學精神,很值得學習。
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能有那麼豐厚的著作,實在很不容易。我
們生活在資訊發達的年代,理應有更多的文化產品出現,然而現
今花花世界,物質引誘往往使我們陷入了惰性。
  我注意到,對於轉帖與原創的看法,存在一些不太相同的觀
點。我看有些轉帖是很優秀的,論壇上發表過的幾篇微型小說就
很好,其中《客滿的港灣》真是一篇扣人心弦的佳作。相對來說
原創的難度確實大得多,需要長時間的鍛鍊才可望有所提高的。
美國和加拿大的學校,很重視寫作練習,然而對低年級學生,首
先鼓勵他們說出心裡的故事,什麼文法啊,拼寫啊,先不要求太
高,隨著年齡增長,一步步用科學的方法提升他們的寫作技巧。
最後當他們進入大學的時候,個個寫論文醒目。反觀中國的留學
生,寫論文就很不靈光,經過艱苦的努力,才慢慢扭轉頹勢的。
  中國歷史上的風風雨雨,曾經影響我們一代人的成長。今天
人民大眾努力發展自己的國家,要求進步,想補回失落的東西,
我是很能理解的,所以我認為要對他們多些鼓勵,熱情地支持他
們,為他們提供多些辦法,共謀發展,是我們大家認同的宗旨。
  除了直接轉帖,也可以用更好的方式,那就是先蒐集資料,
再經過自己的整理,用自己的語言,加進自己的觀點,寫成研究
告,這總比信手拈來要好,對讀者對自己的提高都好。在西方
轉帖是不合法的,人家有軟件能查出你的文章是不是照抄。若干
年前有個新移民孩子因為抄襲,被老師判不及格,這兒的教師的
專業知識真厲害,可瞞不了他們,結果打官司都沒用。
  如果一時不能拋棄轉帖,我們是否願意麻煩一點點,盡量修
正原文的錯別字、不當的標點符號,甚或去掉某些贅言呢?
  最後,想對“遠航文學社”及幾位愛好寫作的初中同學表達
一下我對你們的欣賞與鼓勵之意。文學是思想溝通的工具,不是
文字的遊戲,如果不注意,容易走彎路。除了多讀國內名家名作
之外,了解西方的基本作文方法,使洋為中用,絕對有必要。期
望你們勤動筆,期待你們的佳作!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9 23:50 , Processed in 0.10794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