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于幼军---一个广州中学政治老师仕至中央委员,浮浮沉沉, ...
查看: 6538|回复: 26
go

于幼军---一个广州中学政治老师仕至中央委员,浮浮沉沉,今日心愿作三书先生。 [复制链接]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1#
发表于 2015-8-8 19:19 |只看该作者 |正序浏览 |打印
于幼军书《社会主义五百年》并非政治教科书
2011年07月01日10:20南方新闻网朱又可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告,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职务,留党察看两年。在这两年多期间,于幼军虽历经挫折,但并未消沉,只是比以前多了几分淡定,“他把书本当作疗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2007年9月,于幼军从山西省省长位置离任,赴京任文化部副部长、党组书记,同年10月在中共十七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在以改革著称的吕日周看来,山西人舍不得这个从沿海改革一线到内地锐意改革、敢于担当,为山西人民做了大量好事、实事的省长。于幼军离开山西后,网上对其好评如潮。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告,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职务,留党察看两年。

于幼军不再去文化部上班,改去国家图书馆读书。

在这两年多期间,吕日周每次从山西到北京出差,都要去国图看望于幼军。他发现,于幼军虽历经挫折,但并未消沉,只是比以前多了几分淡定,“他把书本当作疗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于幼军的“良药”,就是利用停职“赋闲”,重拾旧著《社会主义四百年》,即修订原著第一、二卷,并续写第三卷。

1985年《社会主义四百年》第一版出来不久,时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的***发现了这本书。当时团中央发文向全国共青团员和大学生推荐这本用“章回演义体”写的社会主义思想史。

于幼军是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出身,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加之他的从政履历,积累了一般学者少有的政治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他想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认真做一番梳理和思考。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作《乌托邦》问世于1516年,距今将近500年。听说于幼军修订旧作并写新作,教授高放建议,书名改为《社会主义五百年》。

2011年4月,140万字的三卷本《社会主义五百年》由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面市仅一个来月,销量已经超过10万册。

2011年6月24日,上海闵行区的“生态水稻党徽印”,整个图案占地5亩多,从播种到现在已有近2个月。据其负责人介绍,“生态水稻党徽印”所在的土地,是由贫瘠的宅基地复垦而来。 (张海峰/CFP/图)

不是小修小补,而要“大动干戈”

2008年10月,于幼军被处分十余天后,来到了位于北京紫竹院公园旁边的国家图书馆。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不久即转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的周和平,在国图给于幼军安排了一间约三十平方米的房子读书。

国家图书馆有一个立法决策服务部,除了为国家立法和方针决策提供文献支持和保障这一首要职能外,还为国家领导人和政府决策者提供文献服务。接待于幼军来国图驻馆研读,也是国图职责范围内的事。

国图曾经为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资料文献的咨询服务。***出访美国前,温办要求国图提供关于“和而不同”历史脉络的文献。李岚清副总理写书,秘书让国图提供很多有关民国年间音乐的资料。李铁映也曾短时期到国图研读,为了写一套书。

但像于幼军这样驻馆研读长达两年多的情形,国图此前还没有过。

国图立法决策服务部给于幼军配备一位咨询员张曙光博士,协助查找提供有关图书资料。于幼军跟张曙光第一次见面,谈了近一个小时,交待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思考和这次研究写作的意图,并提供了一份详细的资料清单。

张曙光说,国图藏书2800万种,如果方向和要求不明确,是没有办法查找资料的。

《社会主义四百年》初版距今二十多年了,不仅国内外学术理论研究有了很多新成果,而且中国和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尤其是历经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的苏联东欧多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许多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重新反思,很多历史档案也解密了,于幼军这回的写作计划就不是小修小补,而是要“大动干戈”。因此,收集整理资料和阅读图书的工作量非常大,也需要作者具有政治胆识和理论勇气,这无疑是艰巨的挑战和庞大的工程。

张曙光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她原来以为研究党史、社会主义这样的题目很“正统呆板”,需要收集的图书资料的面不会太宽、太多,也不难找。没想到于幼军研究的视野很开阔,思想很活跃。他不拘泥于某种固有的思维、已有的定论或片面的、孤立的史料等等。比如,为了弄清党史上的某个问题,于幼军不仅查阅了当时中共中央文件、有关领导人的讲话等,而且还借阅了张国焘、王明、李德等人的回忆录,看看有关当事人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张曙光发现,于幼军借阅的资料有两个特点,一是最原始的文献,一是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有些苏共解密档案等资料,国家图书馆找不到,他就通过其他途径去找;有时他开单要求找某本外国新出版的书,但还没有翻译成中文,就找人立即把要点译出来。国图给于幼军提供的资料不仅是图书,还有报纸、期刊、网络资源,以及国外的数据库、港台版图书。

在国图读书写作期间,于幼军每天像上班一样,匆匆吃过早饭就来到他的“办公室”,埋头看书,做摘记。中午,他在国图的员工食堂打饭就餐。周末食堂不开饭,他到国图外面的庆丰包子铺买二两包子或饺子。后来,国图新开了咖啡馆,周末或节假日的中午,他就在那里花上18元,叫上一份“碟头饭”对付过去。馆长周和平说,于幼军的出勤率,比本馆干部和员工都高,因为他周末和节假日都在馆里“加班”。

于幼军通常到下午六七点“下班”,回到家就自己动手煮碗荞麦面、燕麦面,放个鸡蛋或广东腊肠将就着吃。然后就去游泳、打球或散步。他对朋友戏称:这两年过的是“文学与出汗”加清茶淡饭的生活。

张曙光说,于幼军在国图借阅的书前后有两三百种,文章好几百篇,这还不包括他从家里或别处借来大批图书资料,带到馆里他那间书屋阅读。

于幼军不用电脑写作,还是在大稿纸上“爬格子”。他写出一批,文化部文印室和国图的工作人员就帮他录入打印出来,他们还帮于复印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国图的工作人员感慨,如此之大的阅读量,两年多时间独自写出六七十万字的著作,没有坚定的信念是无法做到的,何况,他还是带着“创伤”写作。

于幼军书《社会主义五百年》并非政治教科书
2011年07月01日10:20南方新闻网朱又可我要评论(0)
字号:T|T
[导读]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告,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职务,留党察看两年。在这两年多期间,于幼军虽历经挫折,但并未消沉,只是比以前多了几分淡定,“他把书本当作疗治精神创伤的良药”。

“书读进去了”

2008年12月27日,于幼军回广州参加广东省文化厅原厅长曹淳亮的追悼会,见到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馆长李昭淳,说起自己元旦到春节期间在广州休息,想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书,希望馆里安排一间小屋,以便就近查找资料。第二天,李昭淳就在文德分馆腾出一个十来平方米、光线较好的小房间,放上了书桌和两个书柜。

文德分馆的原址是南宋广府学宫御书阁。12月30日,于幼军开始进馆读书,李昭淳专门派了副馆长毛凌文和张喜年博士为于幼军服务,“算是开小灶吧”。

李昭淳说,早在三十多年前,于幼军和《社会主义四百年》的合作者黎元江就是中山图书馆的常客,他们写作那本书的时候,李昭淳曾给他们提供过资料。那时,于幼军多次跟李昭淳提起“基洛夫案件”,他当时想搞清楚导致苏联“肃反”、“大清洗”运动的基洛夫被刺的真相。但当时苏共还没有倒台,档案没有解密,馆里无法提供有关真实可靠的史料。

于幼军告诉李昭淳,利用这段时间读书写作,他曾跟王蒙和任继愈交谈过。两位老前辈建议他写中国全民抗日战争史和“文革”史,因国内至今尚缺乏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这两段重要历史的著作。于对两位老前辈说,自己的功力不逮,难以胜任这两个巨大工程。但关于中国抗日战争史,将在这本正在写作的《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1919-1965》中有所反映;而“文革”史则要等到今后写作《社会主义五百年》第四卷时才涉及。王蒙鼓励于幼军力求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受广大读者欢迎的书。

于幼军给自己定下了写书的原则和宗旨——务求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自己的良知负责,使写出的书立得起来,传得下去。

2009年元旦休假三天和春节除夕到初六一连七天,及其前后的四十多天,于幼军每天都在中山图书馆读书和写作,他对李昭淳开玩笑说:“你们应该给我发春节值班费。”

到历史现场去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于幼军曾对朋友说,这两年多读万卷书没做到,但千卷书是接近了;而行万里路早已超过,十万里都有了。为写作《社会主义在中国》,于幼军到了十余个省实地查访历史现场,收集了很多一手资料。

《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三卷写的是1919年到1965年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和运动这一段历史,陈独秀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人物。于幼军随即走访陈独秀的老家安徽安庆。

到了安庆,于幼军深为感动的是:当地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自发捐款建起了陈独秀纪念馆和独秀园。当地干部群众告诉于幼军,他们曾数次上报,要求将陈独秀故居作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关部门都没有批准,他们就自发筹资建起来了。

回到北京,于幼军就跟文化部有关同志说,为什么连蒋介石的故居都可以作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而陈独秀的故居就不批呢?“撇开陈独秀是中共的主要创始人和五任总书记不说,就是作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也应该给他建纪念馆、把他的故居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呀。”

于幼军认真研读了《陈独秀文集》,请教了当地研究陈独秀的专家学者,在书中对陈独秀作了客观、中肯、实事求是的评价。他在书中列举历史事实,指出陈独秀对中共的创立发展、对推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走向高潮做出了重大贡献;过去强加给陈独秀的所谓“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反对工农运动”等罪名,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站不住脚的。他认为在共产党方面造成“大革命失败”和党遭受屠杀镇压惨重损失的原因和责任,主要在共产国际的错误指令,而不能将之归咎于陈独秀。

于幼军还到了江西、福建,走访调研当年赣、闽中央苏区的开辟、建设、发展以及红军肃反、江西苏区打AB团和闽西打社会民主党那一段史实及教训。他采访了当地的专家学者,收集到了一些难得的史料,在书中作了详细的披露。1984年中央调查证明所谓“打AB团杀的那7万人”,没有一个是AB团的,完全是冤案。

查证红军长征过“毛儿盖草地”时那份张国焘的“密电”,于幼军也花费了很大工夫。***在延安整风和“庐山会议”等场合多次说叶剑英把张国焘发给陈昌浩等领导人的电报拿给他看:“南下,彻底解决党内斗争。”

关于这份电报,中共党内高层和红军高级将领一直有不同意见。于幼军在掌握翔实史料的基础上,在书中以正文阐述和加注的方式,把所能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各方观点和盘端出,让读者自己作出判断。

为了解开辟延安抗日根据地、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以及西安事变等重大史实,于幼军先后去陕西、甘肃、宁夏实地察看。他在书中写了正版党史没有提及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曲折过程:***并不是一开始就主张和平解决的,他和一些红军将领开始主张杀掉蒋介石,在陕北建立与南京政府对立的政府。当时张闻天是中共的总书记,他和周恩来不主张杀掉蒋介石,和南京对立。张学良、杨虎城和美国、苏联政府也均不同意危害蒋的安全。***等原来主张杀蒋的领导人头脑冷静下来后也改变了态度。这一切因素促成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在陕北和延安地区,于幼军还努力查证延安整风运动、瓦窑堡会议、“习仲勋反党集团案”等史实。习仲勋作为当年的陕甘苏维埃政府主席,“文革”前只是因为给小说《刘志丹》提了点修改意见,就被认为是“利用小说反党”,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受到长达16年的停职审查,“文革”中上万人受株连,遭残酷迫害。于幼军在书中评述道:习仲勋一案是“千古奇冤”,这种“文字狱”实在是“令明朝专办冤案的‘东厂’、‘西厂’也自叹不如,望尘莫及!”

为了收集红军西路军的史料,于幼军沿着西路军当年的路线重走了一遍。他去了当年中央军委电令西路军建“根据地”的地方,那里千里戈壁,连个山坡都没有,他奇怪:怎么会选这里搞根据地?

于幼军察看当时西路军与中央军委来往的电文,其中一封电报是让救援已处在绝境的西路军的红军部队在某时赶到某地。于算了一下时间,就是现在开车都赶不到,更不用说当年红军只能靠两条腿赶路了。那段史实于幼军反复斟酌,没有将其写进书里。

于幼军得知中山大学一位教授曾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院查阅蒋介石的日记,于是登门拜访了这位教授,向他请教、核实从蒋的日记来看,“九一八事变”后蒋到底有没有下令张学良不准抵抗。得到该教授明确否定的意见后,于又继续从多个途径查核,包括看了张学良九十多岁高龄时在美国接受日本电视台的采访谈话和张的重要部属于学忠等人的回忆录,才把这段历史情节如实写进书中。

2010年5月,《社会主义在中国》初稿完成后,于幼军送给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和老一辈革命家、思想家的亲属征询意见。听取各方意见后,于幼军又修改了三稿。

2010年12月25日中午,于幼军校对签发了《社会主义五百年》第一、二、三卷的清样,托友人把手稿交送出版社。

第二天是个星期天,于幼军接到电话:中组部通知他到新的工作岗位——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报到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7#
发表于 2016-1-15 00: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他为什么站出来反思文 革?因为他要让大家自觉拒绝文 革|新浪新闻

2016-01-13 王辉  熊小七 中大博士

12月16日文革系列讲座结束后,于幼军在现场给学生签名。
12月16日下午5时30分,教授于幼军完成了他在中山大学的系列讲座。这比预定的时间整整提前了9天。
原定7讲的“‘文 化 大 革 命 ’专题讲座”,隔天进行讲授,每周一三五各一讲。12月14日下午,于幼军突然告知听众,由于北京有事情,他需调整课程安排,因此将第四五六七四讲分别在15日、16日两天集中讲授完毕,上下午连场进行。
至此,于幼军完成了其转身。曾经的明星官员,做过广东、湖南、山西等地重要领导的于幼军,正式告别政坛,真正意义上走上讲坛,成了“教授于幼军”。
1以反思“文 革”开启任教生涯12月9日,中山大学,曾经的“政治明星”于幼军,以一堂“反思‘文化 大 革 命’”开始了自己的任教生涯。
当天下午3时20分,于幼军走上讲台,外穿纯黑外套,开襟,内搭白色竖纹衬衫,下身黑色西裤,正如学者常见打扮模样。
因于幼军的身份,9日下午原定在中大哲学系楼锡昌堂214的讲学堂听众爆满,听课前不得不调到8楼讲学厅,容量为260人,但也被坐得满满当当。此后讲座地点一直在此讲学厅。
听众掌声欢迎,于教授双手合十表达谢意。坐定后,于幼军正式开启他在中山大学教授生涯首秀。 首讲前于幼军出现在小教室,后因人多改为大会议厅进行。(熊小七提供)
在第一讲中,于幼军称,自己在7月份接受了中大的任教通知后,从8月份就开始着手准备课程讲稿,现在已有数十万字讲稿。之所以如此用心准备,他称“不愿意将过去的研究又抖出来”。
于幼军的“文 革”7讲内容,包括“文革”的缘起发动;“文革”的运行载体与活动方式;“文革”的正义力量与正效应;“文革”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文革”的政治纲领与社会理想;“文革”的治国方针与理念;“文 革”的历史教训。
为何要讲“文 革”史?于幼军如此解释自己的开课动机,“我是‘文 革’的过来人,我有这个任务,总结汲取历史教训、把握当下,走向未来”。
“‘文 革’史总要有人站出来讲。认真讲出来,是对历史负责,是对人民负责。”他说。
而关于授课和研究的目标,于幼军归纳为要让大家“自觉地拒绝‘文 革’”、“不让‘文 革’在新时代穿上一件马甲就粉墨登场”。
但中大和于幼军对“文 革”系列讲座却是低调待之。
于幼军第一次讲课前主动要求,“课程信息不上外网,不贴海报,限定在内部老师学生之间”。但讲课信息很快就传遍社交媒体。当天6点结束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关于讲座内容的报道。
于是接下来的6场讲座,校方规定必须持学生证或其他证件才能进入。
对此,有人批评“以开放著称的中山大学还从来没有课堂须查证件才能进的先例”。于幼军随后在课堂上回应道,他也是不得已才为之,媒体的报道对其内容有曲解之意,他不想太被关注,“我只想安安静静讲课”。
2老练,重大结论引用邓小平话 于幼军以ppt形式讲课(熊小七提供)
在课堂上,于幼军正坐于讲台,身前摆一桌,放置讲稿、电脑、茶杯,背后屏幕投放内容。他每场讲座连续讲2.5小时,中间无休息,不去洗手间,极少喝水,中途听众可自由出入。如此讲完7场。
课堂上的于幼军声音洪亮。一次,麦克风出问题,他则直接用声音讲了一段,坐在后排的学生仍能听到他的发言。
他也很少打“官腔”。课堂上,于幼军经常用“你说对不对”、“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看”、“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继续进一步探讨”这样平等的语气,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官场数十年,于幼军在课堂上也经常闪现出他的聪明、老练之处。在对“文革”历史事件做重大论述之时,他全部引用叶剑英、邓小平等人的原话,并强调这是他们所言,而非自己下判断。“在重大结论上,我都是引用邓小平的话,你是拿不住我的”,“要不然记者一引用,说我如何如何,你们又来干我”,这样的话语经常出现在课堂。
3“如果审查,我就不讲了”在系列讲座结束后,于幼军总会留下30分钟的时间来与到场的听众互动。现场听众也很踊跃,总会出现争抢话筒的场面。
而提问过程中,于幼军不回避任何尖锐问题,或从学术上回答,或机智巧妙回答。
有人提问“现在党内民主如何?”,于教授说他只能这样回答,“相比30年前,有了很大进步,而且仍在进步,但仍有很大差距。”
又有人追问,“既然‘文革’史如此重要,有如此大的历史意义,为何不让讲,不让谈?”于教授说,“这个要问管理者,我曾经是省长、是领导,但那都是过去时,现在我是教授,这是我的现在时。”
有时讲座结束,也有中大学生留下来追问于幼军,“于教授您的讲稿学校会审查吗?” “如果审查,我就不讲了。”于教授一直保持微笑,笑容满面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
从官员转型为学者,于幼军教授称,自己“倒是有从未有过的解放感”。如今回归校园,他说自己“白天学术,晚上出汗”,看书、游泳运动成为了其主要生活状态。
出生于1953年,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于幼军仍保持着年轻时的运动——游泳。青年时期的于幼军就酷爱游泳。1971年,18岁,于幼军从广州市第109中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09中学位于广州郊外的江高镇三元岗,山青水秀,学校旁边流淌着一条100多米宽的河,于幼军每天早上都要到那里游一个来回,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正是靠着这种执着与毅力,于幼军一路向北“游”去。从广州市委宣传部起步,经深圳市长、湖南副省长、山西省长、文化部副部长,官至部长级。但也遇险潭,2008年10月,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撤销于幼军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并给予其留党察看两年处分;同时,不再担任文化部党组书记职务。
此番折戟,于幼军并未消沉,仍继续“游”去。在这两年“赋闲”期间,于幼军埋头国家图书馆,扎进学术研究,先后修订了早期著作《社会主义四百年》的第一、二卷,并新写了第三卷《社会主义在中国》。2012年12月25日,于幼军撰写的140万字的三卷本《社会主义500年》书稿校对完毕,并签发至出版社。也就在那天,他接到中组部调令,赴任南水北调办公室副主任。在此岗位工作4年,于2015年退休。
已是中山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的于幼军,在讲座上坦言,“我经历了一场人生沉浮起落,从中深切感悟到读书和图书馆还有一大功用,疗伤治病。这两年多,我书读进去了,人走出来了。”
4讲到“文革”,声音会更加洪亮“反思‘*****’”作为其教授生涯第一讲,他说这是出于他的“责任感和良知”,他不希望“后代人都不知‘文革’为何物”。
7场讲座下来,于幼军教授对“*****”进行了纵向的脉络分析和横向了特征分析,以史论结合的方式较为深入地对“文革”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反思。
于幼军的系列讲座也打消了众多人的疑惑:作为官员转身学者的他,真有治学能力吗?
讲座结束后,有多位听众说,“于幼军这官员转型教授,还真是有学问的”。
课堂讲授有别于写文章,总会有讲授者的感情流露。于幼军也常常在讲座中,流露出真诚与赤诚的一面。在多处讲到“文革”中对知识分子的批斗之处时,于幼军总免不了用更多的形容词去描述批斗的惨烈,而且声音也比其他处更加洪亮。
在他讲述“文革”批斗场景时,坐在前排的数位头发斑白的老人,都在座位上身体前倾,腰杆笔直,听得极为认真。课后,有年轻听众询问在场的老人,“于教授讲的批斗场景是真实的吗?”老教授连口说,“绝对真实,绝对真实”。
但在5天的讲座中,于幼军并没有提及他父亲在“文 革”中被批斗的经历。“文 革”时,于幼军的父亲被扣上了“叛徒”、“特务”的罪名,成了舞台中央被众人大批斗之人,忍受折磨。
于幼军在讲“文 革”时,还会结合当下问题来分析。在讲中国当下的改革与西方经验模式的关系时,他开始以书面语言的口吻谈要辩证地看待,不能全盘接受,更不能全盘否定。在随后的举例中,他例举了西方三权分立。他说,鉴于中国目前的国情,并不适合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但是其思想仍是可以吸收借鉴的。比如,对权力进行合理配置、互相制约、有效监督,这些都是应该被借鉴的。
于幼军任深圳市市长时,他曾主导过深圳市政府的行政三分制改革,决策局只有决策权而没有执行权;执行局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决策权;监察局和审计局将作为监督部门直接隶属市长管辖。
5山西、湖南官员赶赴中大听课12月14日下午,于幼军临时调整了后面讲座的时间,把剩下的4讲集中安排在15日、16日两天讲完,导致很多人不知情。
15日上午的讲座,只有100人左右。不过于幼军也给出了一个弥补方法。他说,大家可以给他在中大哲学系的信箱里留言,小纸条可以,二三十页长的文章也行,他都会一一拆开看。 于幼军与来自山西的官员一同合影留念 (熊小七提供)
官员转身学者的于幼军,其讲座现场并非只有学生听众,最后两天讲学厅出现了众多山西口音的官员,他们从山西乘飞机赶来听于幼军讲课,讲座结束后齐上前与他们的老省长合影。而湖南亦有官员坐高铁前来锡昌堂,但因没有学生证无法进入,只好折返。
每场讲座结束,常常围在于幼军身旁的有数十人,有昔日友人慰问,亦有其他学科教授交流学术问题,有的还提供研究资料。在所有交流中,于幼军愿意回答每个学生的提问,并给出最多答案,而对于官员明显的恭维之话,多礼貌待之。
观众上讲台索要签名并合影留念,于幼军会用自带的软笔一一为听众签名,并写下赠语。合影者也比平时多数倍,与合照者拍照会事先用手向后捋好头发,笑容面对镜头。合影也是来者不拒,多位听众发觉没拍好后要求重新合影,于幼军也欣然接受。
12月16日晚6时30分,数个学生和老师与于幼军一道从8楼下到1楼。楼外,夜幕已经落下,于幼军与学生一起来到锡昌堂门前的空地上,他站在中间,4个学生围在周围,继续向他问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于幼军站在原地继续解答,而远处接他的小汽车早已经亮起了暖红色的尾灯。
在最后一天讲座结束后,与同学们私下沟通时,他透露过几天就回来,因为23日他还有一个关于民主政治的讲座呢。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6#
发表于 2015-12-17 22:59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2-17 11:47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文官爱财又有才,素质奇高姫妾多.

武官不惜饮酒s,大宅半间紫禁城.

盛世明主急转呔,士农工商开新例,

强国鼓起正能量,不是黄粱中国梦.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5#
发表于 2015-12-17 11:47 |只看该作者
“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4#
发表于 2015-12-16 19:02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2-15 22:58
见咒未见箍,讲座门前重“兵“守,听者众,我也未混入

比起刘亚洲大将的尖锐,于官的讲座是相当温和.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3#
发表于 2015-12-15 22:58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2-15 12:30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讲座消息】于幼军教授系列讲座通知

见咒未见箍,讲座门前重“兵“守,听者众,我也未混入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2#
发表于 2015-12-15 12:30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讲座消息】于幼军教授系列讲座通知
2015-12-13 中大博士 中大博士
于幼军教授系列讲座通知

一、“文 化 大 革 命”的缘起发动
二、“文 化 大 革 命”的运行载体与活动方式
三、“文 化  大革 命”的正义力量与正效应
四、“文 化 大 革 命”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五、“文 化 大 革 命”的政治纲领与社会理想
六、“文 化 大 革 命”的治国方针与理念
七、“文  化  大  革  命”的历史教训

主讲介绍

   于幼军:男,汉族,1953年1月生,江苏丰县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9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于幼军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后又在中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于幼军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供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幼军教授长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敏于思考,勇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研究领域,在政治哲学特别是民主政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所撰《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尤其是《社会主义五百年》系列著作和《求索民主政治》,在理论界及学术界具有重要而且广泛的影响

学术性活动,诚挚邀请校内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
温馨提示
1、仅限校内师生参加
2、现场请勿录音、拍照、摄像。

点评

依慈  有紧箍咒吗?  发表于 2015-12-15 13:56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1#
发表于 2015-12-15 12:27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讲座消息】于幼军教授系列讲座通知
2015-12-13 中大博士 中大博士
于幼军教授系列讲座通知

一、“*****”的缘起发动
二、“*****”的运行载体与活动方式
三、“*****”的正义力量与正效应
四、“*****”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五、“*****”的政治纲领与社会理想
六、“*****”的治国方针与理念
七、“*****”的历史教训

主讲介绍

   于幼军:男,汉族,1953年1月生,江苏丰县人,197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1年9月参加工作,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毕业。于幼军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后又在中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于幼军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供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于幼军教授长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敏于思考,勇于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史特别是社会主义的历史与实践研究领域,在政治哲学特别是民主政治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所撰《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三次飞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论》,尤其是《社会主义五百年》系列著作和《求索民主政治》,在理论界及学术界具有重要而且广泛的影响

学术性活动,诚挚邀请校内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参与。
温馨提示
1、仅限校内师生参加
2、现场请勿录音、拍照、摄像。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20#
发表于 2015-12-14 23:28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今日的书店不等使的书太多,质量不高,以前全国各出版社出书前有互相查重手续,防止一稿两投,出书不会重复,现在盗版书以斤出售,写书出书没稿费,要自费出书,当然有社会效益、公费出书的除外。
   你享受创作过程可写写的,写完书走火入魔,抽离不出,小心最后变忧郁症。好的书看完还可以保留,不好的书最后用作垫煲底,出版社的积压书全拉去纸厂打浆了,<<社会主义400年>>就让我压低一半订(几千)数,最后那部分还是也打浆了。
还是看书做读者轻松。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19#
发表于 2015-12-14 17:23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2-14 12:46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搞文字工作的人都习惯用原稿纸,其一,有创作感觉,便于加插,删改,使用编辑符号,千改万 ...

我很多时用旧日历或月历纸学写稿,经历无数本旧日历和挂历的涂鸦才会有1方豆腐润让编辑大人垂怜1次.如今老大人们退休了,新人事新作风,要再去投稿要重走长征路,磨合至各自生埋脑笋才成,如今无冲劲动力上"井岗山"了.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18#
发表于 2015-12-14 12:46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搞文字工作的人都习惯用原稿纸,其一,有创作感觉,便于加插,删改,使用编辑符号,千改万改还保存原型,也留下了自己是原创的理据。其二,让为你文章作润笔的老编们看清作者原意,容易加注编辑符号和批注,而电脑创作的文字比较冰冷,看不清原创的来龙去脉,但在电脑网上写稿可即时选黑搜索。
   于教授是教师、讲师团出身,习惯了执笔,刘斯奋学长创作历史小说,中后期刊也改电脑上网创作了。
我认为还是用原稿纸写好,我上校友网的第一跟帖第一句:"夜深了,我从抽屉取出了原稿纸,要用爬格的方式去忆念一个爬格之人"。路遥创作<<平凡的世界>>时没有原稿纸也只能用一般信笺,谢望新看稿看得很辛苦呢。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17#
发表于 2015-12-12 16:09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8-8 19:19
于幼军书《社会主义五百年》并非政治教科书
2011年07月01日10:20南方新闻网朱又可我要评论(0)
字号:T|T
...

不用电脑写作是长筹,高,实在是高.


想起1个笑话:某人名"良臣",他孙子读某文章曰:古之所谓良臣今之所谓民贼也,为避讳他孙子读:古之所谓爷爷今之所谓民贼也......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16#
发表于 2015-12-11 17:05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依慈 的帖子

这类讲座太吸引,只是校内"细细声讲"不对外,在中文楼8楼,我送个中山校徽给你混入去啰

点评

依慈  乜中山校徽都有得送咁着数,哽饭应啦。  发表于 2015-12-11 23:21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15#
发表于 2015-12-10 14:37 |只看该作者
平凡人 发表于 2015-12-10 09:46
4位曾被免职的正部级干部,复出后都在做啥?
2015/12/10 02:22  观海内参
2015年12月8日,微信公号“中大 ...

一票难求吗?真想够精神听于官的文革讲座,盼网上有分享.

Rank: 9Rank: 9Rank: 9

在线时间
201 小时 
威望
4031  
金钱
681  
最后登录
2022-9-15 
阅读权限
帖子
563 
精华
积分
4031 
UID
28173 
14#
发表于 2015-12-10 09:4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平凡人 于 2015-12-10 09:49 编辑

4位曾被免职的正部级干部,复出后都在做啥?
2015/12/10 02:22  观海内参
2015年12月8日,微信公号“中大博士”发布一则讲座通知。通知称,于幼军教授将于12月9日至25日的15时至17时30分在中山大学举办8次讲座,讲座内容围绕“文.化.大.革.命”
于幼军曾任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湖南省委副书记,山西省省长等职。2007年因山西黑砖窑事件被免去山西省长,2008年被给予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2010年“低调复出”直到今年退休。

法制晚报记者(ID:guanhaineican观海内参)梳理发现,同于幼军一样经历了官场沉浮的正部级官员至少还有三位,他们是孟学农、张文康和解振华。这四人都曾因“突发事件”被免职,而后又都复出。目前四人都已过退休年龄,但他们仍然没有闲下来,还在为这个国家贡献自己的智慧。


于幼军

到大学任教 回归社科研究人员角色

今年年初,1953年出生的于幼军接受了媒体的专访,面对马上的退休,于幼军说:“我都不敢乱说乱动,但是有一个信号给大家,还在参加会议,还在小组讨论,还在为下一步的工作做交待安排,这个信号起码就是说,‘他是到龄退休’,就是正确解读了。”

“我看有些网加了‘退休’两个字,有的网就只是说‘于幼军被免职’,人家听了,就两种想法了。有一些人给我打电话,一种人一看,担心啊,以为是出什么问题了,被免职了。一种就是说,是不是有高就啊?免这个职,下个职是什么?”

“我今天还在出席工作会议,还在主持大会,还在小组讨论工作安排,等于两个方面都澄清了,人家就不用往两个方面想了,就是一个正常的退休。其他的,你们称为小组发言也好,临别赠言也好,临别工作交待也好。”

可以看出,于幼军对于自己退休的说法很在意。

据新华社报道,2007年,山西省被曝光多起黑砖窑主非法限制民工人身自由、非法雇佣童工,强迫民工超强度工作,殴打民工致死、致残等事件,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当年6月,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时任山西省长的于幼军代表省政府做了检查。山西省委在8月份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于幼军同志不再担任山西省委副书记、常委、委员职务,中央另有任用。9月,于幼军以文化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的身份亮相。

然而卸任山西省长并不是于幼军的人生最低点,在他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一年后,中央政治局在2008年9月对于幼军做出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

2010年7月5日,据甘肃省庄浪县官方网站报道,文化部副部级领导于幼军一行来庄浪调研雨水集蓄利用工程建设情况。这是于幼军自留党察看以来的公开活动,外界视为“低调复出”。2011年2月,出任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直到退休。

作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叶,于幼军与黎元江合作撰写了《社会主义四百年》一书。这本普及性政治读物借鉴了武侠小说的叙述结构,采用章回小说和历史演义的体裁形式讲述社会主义运动史,让于幼军一举成名。

2010年12月25日,于幼军撰写的140万字的三卷本《社会主义五百年》书稿校对完毕,并签发至出版社。 凑巧的是,当天上午书稿刚送出,下午,于幼军走上仕途的最后一站—副部级的南水北调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退休后的于幼军终于来到中山大学任教,他喜欢运动,游泳和快步走。每周他要去游泳三次,最近几个月,他重新开始打太极拳。

他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还说,于幼军饮食不挑剔,都能吃。以前顾不上泡茶,白开水就喝,可能是年纪大了,这两年开始喝茶。该工作人员还透露,于幼军的办公室利用率非常高,他喜欢看书,办公室全是书,他经常待在办公室,周六、周日也是。

点评

依慈  这些讲座决不会让民众随意听.  发表于 2015-12-10 14:38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6 10:03 , Processed in 0.1514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