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4-7-13 20:48 编辑
作者:饶原生
行海珠桥,是这些天里城中最热的话题。历史上的广州本是一座水城,行桥构成了广州人家最平常不过的生活,其中又以西关大观河的桥最为出名,以至于成就了“西关八桥”的历史文化品牌。“西关八桥”,具体是指:汇源桥、蓬莱桥、三圣桥、志喜桥、永宁桥、义兴桥、大观桥和德兴桥。 并不是说西关别处的桥,就不出色。之所以有集中于大观河的这“八桥”之说,皆因清代有一个十分爱桥爱水的诗人。“八桥”大概是他当年最钟爱的“蒲点”,爱之情切,非写竹枝词难以言表其深深的爱桥情结,结果把“八桥”写出名了。他叫蔡士尧,应不太会画画,浓情密意,只能靠诗: “为探骊珠一见抬, 相携扶楫与兰桡; 金莲迈步花舟近, 船泊西濠第一桥。” 此竹枝词所咏叹的,是名列“第一桥”的汇源桥。桥址在今恩宁路北,过了桥西,就是那时的荔枝湾。荔枝湾是荔枝茂盛的地方。每当蝉鸣荔熟时,人们成群结队,摇船棹艇来此赏荔吃荔,偶尔还会造成水面的交通大拥堵。汇源桥所在,就是泊船好地方。诗中所述“西濠”,实是大观河。当年的蔡士尧,到荔枝湾吃饱了荔枝,就会泛舟到旁边的蓬莱桥走走。所见所感,他又写成了竹枝词: “祝罢慈云礼善才, 衣香人影上蓬莱; 我家自可烧香愿, 为乞麒麟特地来。” 蓬莱桥位处十二甫附近,蓬莱正街口。桥前曾有一座水月宫,也叫观音庙,据说求子很灵验。每逢与观音有关联的日子,桥畔涌边都会挤满来上香的香客,乞求大慈大悲观世音赐予“麒麟儿”。正月二十六日,是,史火颇盛十里红云,八桥画舫”形容西关之盛,“八桥”所观音开库日,循例要举行生菜会。何谓观音开库?据传,观音修道时,有五百护法罗汉为了考核观音的修行成绩,化妆成人间和尚到观音庙讨饭。观音打开仓库让他们尽情享用。此后,到了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晚,人们会呼朋唤友,聚到一起大吃生菜包,子时一到,大家会涌到观音庙祈福及“借库”,祁求财运亨通、家肥屋润。有“借”有“还”,来年免不了要来“还库”。 热热闹闹生菜会,自是要取“生财”谐音义,讨个好意头。也有人认为,广州人亦叫生菜为“生菜仔”,对着观音庙吃生菜,最重要还是为了“生财仔”。那时水月宫前,有一个重要环节,是西关少妇们排着队,在庙前水池摸螺摸蚬——据说摸到螺者会生儿子,摸到蚬的则会生女。当然了,庙祝会迎合大家心愿,事前会在池里多放螺、少放蚬,但求皆大欢喜。蓬莱桥前的生菜会今已不存,现代社会的人要感受其中盛事,到了正月二十六日,还可以移步芳村坑口,那里每年都热闹得很。 生菜会这天,还要“晒观音”,当人们抬着观音神像走过蓬莱桥时,大观河的倒影有如万鳞闪烁,很是壮观。却说蔡士尧,凑罢“第二桥”的热闹,又来到了三界桥。一次看不够,他又多来几次,有一天终有感觉了,马上吟哦道: “苍梧高祝赛神灵, 万种黎园献枝纷; 仕女如云四月八, 第三桥畔蹴湘裙。” 三界桥在丛桂路北端。桥侧曾有一座苍梧三界庙,故此,这“第三桥”又称之为“庙前桥”。诗人的感觉,来自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是佛诞日,当地居民会在这里举行酬神活动。也不知是来看桥的西关靓女从来就多,还是靓女们与佛诞日特别有缘,大凡裙裾养眼,总会出诗人。 “第四桥”是志喜桥,位处今大同路东边。这里濒临白鹅潭畔,站立桥头的蔡士尧,发现自己一双眼顾及不过来了。往东看,碧澄如洗的蓝天下,可尽情远眺远方的山景;往西看,桥那边绝对是无敌江景,从白天留连到晚上,发现还是月色最耐看。有月、有水、有桥,那是一种可入诗入画的最佳搭配,诗人于是写道: “描金钿盒手中携, 来问桥东与桥西; 桥西月色珠江好, 桥东山景白云齐。” 山景再好,月色再美,其实还可以玩玩移步换景。蔡士尧紧走慢走几步,又来到了永宁桥。他心目中所排列的这“第五桥”,又名三板桥,在今清平路西边。永宁桥南边地块,是原来的三角市,南汉国时的素馨花田,以前这里以种植素馨、茉莉等鲜花而闻名。他不会不知道,广州历史上堪称国色天香的一位靓女,就葬在这个地方。靓女名叫素馨,曾是南汉国主身边红颜,与之演绎过广州版本的“汉皇重色思倾国”故事。奈何红颜多薄命,年纪轻轻,因病香夭。埋葬素馨的墓叫素馨斜,具体位置在哪里,诗人与前人一样,寻寻觅觅,不好断定。 关于永宁桥南的前朝轶事,《羊城古钞》这样记载道:“在广州城西十里三角市,南汉葬宫人之所也。有美人喜簪素馨, 死后遂多种素馨于冢上,故曰素馨斜。至今素馨酷烈胜于他处……”,充满美好传说的这么一个地方,到了清朝末叶,这里却成了妓楼烟馆林立的烟花地了。花开花谢,墮鬓横钗,掩映多少前尘往事!唏嘘中,蔡士尧的竹枝词又有一番说法: “第五桥踪迹可怜, 桥头南望素馨田; 沧桑人事多更变, 墮鬓横钗向紫烟。” “第六桥”是牛乳桥,又叫义兴桥,在今清平路附近。这里,曾是西关最繁华的商业地带之一。蔡士尧给这座桥题诗时,应是在农历七月初七,眼中忽略了商业繁华,却把自己化身为一个等待织女的牛郎。七夕,广州人又叫做七姐诞,亦叫做女儿节、姑娘节或者乞巧节,节日的真正主角是西关小姐。自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国际贸易活动都集中在广州这一个出口,西关人家的生活于是普遍富裕起来。兜里有了钱,文化自是要跟着上。旧时女仔不方便抛头露面进学堂读书,西关人家于是就兴起了私塾教育。子史经集、琴棋书画、“工夫细艺”,西关小姐样样学得很用心。 天上牛郎织女相会,人间西关小姐“浮头”。这一天,西关小姐们步出家门,聚会一起,会对着月光玩雅集,甚至进行才艺大比拼——弹琴、书法、插花、烹饪等等,还有手工艺品大展示。那年七月初七的诗人蔡士尧,不知是否未婚大青年?银汉迢迢暗渡,站牛乳桥上的诗人心如蚁咬,等待梦中织女骤现人间,诗为心声: “醍醐日日榜桥珍, 胜却醪酥观里春, 底事牛郎桥畔立, 银河似盼织机人。” 住西关大屋、行青石板路的西关小姐,个个生得娇俏小巧,人人贤良淑德且知书识礼,实在是集中了广州女人最优秀的文化因子,蔡士尧当年的期盼,换在今天,也是广州男人首选的择偶目标啊! 大观河水绕一个弯,没多远,就到了被称为“第七桥”的大观桥。大观桥又名达观桥,位处清平路光雅里,建于元代,本是一座木桥。明朝时,御史大夫韩雍改建为石拱桥。明嘉靖五年(1526年),大观河挖好后,在原桥基础上扩建为七丈长的大石桥。顾名思义,扩建后的大观桥,外观上的确洋洋大观。蔡士尧赋诗时,大概是夜宴归家,见大红灯笼引导着的轿子,徐徐走过桥面,颇有灯朦胧月朦胧的感觉: “桥心国色灿流霞, 桥外东西有人家; 宴罢画堂归去晚, 红灯双导绛与纱。” 蔡士尧来到压轴的“第八桥”,桥北有一座南海西庙,又称洪圣西庙,奉祀的是南海神。“第八桥”叫德兴桥,在今天的文昌南路、十八甫北光雅里附近。他写这一首竹枝词,专咏南海神行诞盛事: “万派鱼龙舞绛霄, 喧闹箫笈难云韶; 爱他洪圣千秋会, 赛过波罗第八桥。” 城东有座南海神庙,今天已是无人不知了,那里每年会对着滔滔珠江水举行祭神盛事。同时,那里还有俗称“第一行波罗,第二娶老婆”的波罗诞,好多人因此又把城东的南海神庙叫做波罗庙。史籍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年),皇帝册封南海神为广利王,北宋康定三年(1041年),皇帝又加其封号为洪圣,故南海神庙又叫洪圣庙。却原来,古时候的城西,也有一座南海神庙或曰洪圣庙。故此,历史上有南海东庙、南海西庙之分,人们亦分别称之为洪圣东庙、洪圣西庙。你看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题南海东庙》时中就写道:“大海更在小海东,西庙不如东庙雄。” 诗人在两庙比照中,却发现杨万里所述不确,第八桥分明“赛过波罗(庙)”嘛!究其实,早在南北朝时,南海西庙紧挨着的绣衣坊码头,就是个海上贸易频繁的重要港口,鉴于南海神是掌握航海船只之神灵,人们对南海神的奉祀也特别虔诚,但求来往客船艘艘出入平安。蔡士尧诗兴大发那天,当在农历二月十三日,洪圣诞(即南海神诞)的日子。到了清代,海岸线虽已渐次南移,但南海西庙前热闹的“行诞”——祭海神活动仍在继续。 关于蔡士尧的生平,史上似乎缺乏记载。话说回来,他是否出名,这无所谓。关键是在画家缺位的情况下,他的诗章展现了“西关八桥”,把这些桥所附截的浓郁的西关民风民情,描绘得那么细致、生动、有趣。难能可贵的是,诸如“观音开库”、“佛诞日”、“七姐诞”、“南海神诞”等民俗喜庆活动,均被形象、传神地被定格了下来,活脱脱成就了一幅荔湾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如今说起“西关八桥”,更多只存留在广州人家的记忆中。今天的大同路东面,有一条名为“桥东西”的街道,就是当年志喜桥所在。在今珠玑路、和平路交界的东南角,至今还有“三板桥”的街名,会让人想起“第五桥”永宁桥。还有大观桥之街名,1981年归并入了十三甫路。至于“第八桥”德兴桥旧址,则再也找到一点痕迹,大概会与广州酒家现址挨得很近。 俱往矣,数风流八桥,还得看蔡士尧旧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