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s Archiver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4 21:56

黄景仁校友获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

[i=s]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5 14:27 编辑 [/i]

[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color=red][font=华文行楷][size=42pt]热烈祝贺黄景仁校友荣获[/size][/font][/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red][font=华文行楷][size=42pt]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size][/font][/color][/align]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4 22:04

[i=s]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5 14:44 编辑 [/i]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汪洋等与广东省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得者合影。曾强 肖雄 摄[/align]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size=2]汪洋与广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黄景仁亲切握手  记者莫伟浓摄[/size][/align]

如梦令 发表于 2012-4-24 22:06

{:4_152:}

LiDeJi 发表于 2012-4-24 22:15

[size=4][color=darkred][b]同样是获得荣誉奖,广东新闻工作者与香港新闻工作者的先进事迹是很不相同的。[/b][/color][/size]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4 22:16

[i=s]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4 22:17 编辑 [/i]

[b][size=6][color=magenta]18位媒体“老行尊”获颁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color][/size][/b]
                                                  2012年04月24日                      [url=http://www.dayoo.com/][color=#000099]大洋网-广州日报[/color][/url]


[size=5][color=darkred] 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获奖名单[/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杨奇  张宝锵  张 琮  范以锦  孙孔华  李宏图  罗远峰  刘婉玲  余碧君  [b][color=red]黄景仁[/color][/b]  陈锡添  苏少泉  王玉龙  刘陶  关国栋  马镇坤  李孟昱 吴松营[/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本报讯 (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宣)[font=楷体_GB2312]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昨日下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省新闻学会联合主办的“时代之眼”——广东首届新闻终身荣誉奖颁奖典礼在广东省委礼堂盛大举行,杨奇、张宝锵等18位为广东全省新闻事业繁荣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堪称广东媒体“老行尊” 的老一辈知名新闻工作者,获颁新闻终身荣誉奖,[color=red]广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黄景仁就在其中。[/color][/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获奖者从60多岁至90多岁,其中最高龄的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原社长张宝锵已经93岁。让人无限感慨的是,获奖者中,羊城晚报社原体育部主任苏少泉,因为45年户外新闻采写受强光刺激,已经双目失明;而羊城晚报社原编委刘婉玲,由于长期工作听录音所致,双耳失聪。说起一生钟爱的新闻事业,他们却依然满腔热诚,寄望后来人敬业,争做时代真实的记录者。[/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典礼上,18名来自全省各传媒集团的优秀年轻编辑记者们向获奖老前辈献花、致敬,而获奖者则手捧珠江水,浇灌新闻常春藤,喻义全省新闻事业常青,后继有人。[/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b]新闻事业关键词[/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b]  “坚守”[/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今年正好90岁的香港大公报社原社长杨奇,从1941年就开始干新闻这一行,他记得那一年日本鬼子扫荡,奉命将《前进报》迁至东莞如今的厚街镇,大家在日本卫兵所的一墙之隔民房里,坚持了如常出报3个月。“世界观非常重要,有了正确观念,所以我们能坚守新闻事业终生”。[/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93岁的中国新闻社广东分社原社长张宝锵更是至今仍在坚守,至今坚持每月写一篇评论、一篇人物专访,10多篇新闻消息。他表示,坚守的动力来自于自己的追求,希望通过自己,可以把真正的中国向世界、向海外华人侨胞介绍,争取世界人心;为了之前牺牲的新闻同业者,自己更要“干到底”,生命不息,写稿不止。[/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b]“担当”[/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什么是“担当”?老报人张琮认为,最简单的就是“该批评的就批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不能模棱两可”,激浊扬清的舆论监督自然会碰到阻力甚至威胁,记者们不要怕,因为有人民群众“做后台”。[/font][/color][/size]
[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darkred]  而创办“社会聚焦”电视栏目的孙孔华则认为,担当就是要传递人民群众的呼声与愿望,并且敢于对违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事物进行舆论监督。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原副台长罗远峰说,担当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下,都要勇于开拓,向党和人民负责,“责任感最重要”。[/color][/size][/font]
[size=5][color=darkred] [b] “专业”[/b][/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让“炒更”响遍全国的老报人刘婉玲说“如有下辈子还要当记者”,不过做好新闻人不能光凭理想和热情,更要求专业,“做时代真实的记录者,在多元社会发展中不随波逐流,让每个稿子都可经得起时间、历史的考验”。[/font][/color][/size]
[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darkred]  做了43年夜编工作的广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b][color=red]黄景仁[/color][/b]坦言,新闻做到专业,靠的是用心和潜心积淀。1987年,他把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的消息放在一版头条位置,1988年又把两伊战争正式停火的消息放在头版头条位置,在全国一举打破当时国际新闻在头版头条的禁区,把一版办成真正的要闻版,靠的正是用心积淀而来的专业素养支撑。[/color][/size][/font]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5 14:33




[size=5]链接:[/size]


[align=center][table]
[tr][td][url=http://news.163.com/12/0424/04/7VR1BT9N00014AED.html][b][size=7][color=#800080]43年“夜猫”生涯 破禁扩版敢为人先(组图)[/color][/size][/b][/url][/td][/tr]
[/table][/align]

陈狮虎 发表于 2012-4-25 17:20

我们是邻居!赞一个{:1_14:}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5 20:58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王晓玲部长慰问黄景仁[/align][align=left]2011年1月27日,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走访慰问部分老红军和宣传系统的老同志,进入广州日报原副总编辑黄景仁家,王晓玲就被墙上的一幅幅墨竹图吸引了。“早就知道黄老是画竹名家,霜竹画得尤其好。”黄景仁是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韬奋新闻奖”首届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作为老报人,他也一直关心着广州报业的发展。王晓玲告诉黄景仁,现在社会发展快,新矛盾不断出现,办报纸不容易。面对复杂的环境,广州日报去年(2000年)不仅保持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改革的步伐走得也很快,值得肯定。 [/align]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5 21:07

[align=center][size=6][color=magenta][b]台山籍画家 黄景仁获“文华奖”最佳创作奖[/b][/color][/size][/align]                                                                2011-2-10                江门日报 第7803期 A8版


[align=center][/align] [size=5][color=darkred] [b]本报讯[/b] [font=楷体_GB2312]祖籍台山市白沙镇的名编辑、名画家黄景仁,日前在文化部、中国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文华奖’最佳创作奖”。其画作《傲雪冲霄》(图由黄景仁提供)入编《‘文华奖’获奖作品集》。[/font][/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font=楷体_GB2312] “文华奖”是文化部设立的专业艺术最高奖。奖项分最佳创作奖和最佳成就奖,每三年评选一次。[/font][/color][/size]
[font=楷体_GB2312][size=5][color=darkred]  黄景仁从事新闻工作逾50年,曾任广州日报副总编辑、广东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新闻学会会长,是中国新闻界最高奖“韬奋新闻奖”首届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近17年他专攻画竹,其作品曾在《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江门日报》等50多家报刊发表,出版了《黄景仁画选》、《黄景仁竹画》、《黄景仁林菊芳三代画选》、《黄景仁百竹图》等作品,并举办了“黄景仁合家画展”、“黄景仁画竹艺术美国巡回展”、“黄景仁林菊芳三代画展”。16幅作品被收入《中国画百家经典作品邮票珍藏版——黄景仁国画作品选》。书画大师启功以“竹有清风 笔有深功”来评价他的画作。[/color][/size][/font]

聪聪 发表于 2012-4-25 21:13

[b][color=blue]謝謝樓主轉帖;[/color][/b]
[b][color=blue]恭賀可敬的52屆學長黃景仁獲此榮耀,今年春節茶聚相見,鶴髮童顏,鷹眉挺拔,氣宇軒昂,果然是不同凡響。[/color][/b]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6 15:59

[align=center][b][size=7][color=magenta]新闻工作像“纸上种竹”[/color][/size][/b][/align]                                                                  2012年04月26日                   来源:  [url=http://www.nfdaily.cn/][color=#000099]南方日报[/color][/url]
[align=center][/align] [size=5] [color=darkred]头版既要登地方要闻,也要登国内要闻,还要登国际要闻。这体现了开放城市报纸的特色,更是对新闻专业的尊重。[/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树木生长看年轮,竹子生长看竹节,新闻工作就像‘纸上种竹’,一要用心,二要积淀。”这是广州日报社原副总编辑黄景仁40多年新闻生涯的感悟。如今,79岁的黄景仁已经满头银发,他笑称自己做夜班编辑的工作是“当了一辈子夜猫子”。[/color][/size]
[size=5] [color=darkred] 1953年从华南文艺学院文学系毕业后,黄景仁经分配进入南方日报社当编辑。后来,他又去了佛山报、广州日报工作,从见习编辑开始一直做到夜编室副主任、副总编辑。[/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黄景仁说:“作为一名报人,我做了三件事最印象深刻。一是突破了国际新闻不上头版头条的禁区;二是参与了广州日报的四次扩版决策;三是探索‘两头’满意的办报路子,积累了一些心得。”[/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国际新闻不上头版头条”成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一直想冲破这个禁区的黄景仁找到了适当的时机。1987年12月8日晚上,当时正在值夜班的黄景仁半夜收到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的消息。[/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当时报纸头版已经签印,原来的头版头条是“市政府发出‘安民告示’:广州副食品充足不实行凭证供应”。“本来这个头条针对性很强,但我考虑到苏美签署销毁中导条约的消息是影响世界大局的重大新闻,有重大的新闻价值,于是决定调整版面,把它放在头条位置。”黄景仁说。[/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1年后,1988年8月20日晚,黄景仁又把两伊战争正式停火的消息以头版头条位置突出刊登。这两条国际新闻的处理,后来《人民日报》、《新闻战线》都发表文章予以肯定。[/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很多读者以前看报纸喜欢从最后一版看起,看头版从下半版看起。要把头版办成真正的要闻版,而不是地方新闻版。头版既要登地方要闻,也要登国内要闻,还要登国际要闻。”黄景仁说,这体现了开放城市报纸的特色,更是对新闻专业的尊重。[/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当了40多年的夜班编辑,有苦也有乐。夜班编辑工作生活颠倒,连续工作时间长,压力比较大,黄景仁从没抱怨过,也从未提出过要调整岗位。但他坦言,长年累月熬下来,自己熬坏过3次,“第一次是阑尾炎穿孔发展到弥漫性腹膜炎,还有两次分别是1988年肾结石发作,1993年胃出血。”[/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夜班编辑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整张报纸的质量。当夜班编辑可以最新接触各种信息,这也是一种乐趣。它重要,也很有意思。”黄景仁说。[/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他说,当编辑既要做好“守门员”,又要做好“创作员”,要讲眼力、笔力、功力,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体现报纸的风格。既要导向正确,也要准确生动。现在获得信息的渠道很多,新闻人成长的基础和条件也好了很多。青年记者编辑应该珍惜这个机会,努力成为有社会影响力的一代名记者、名编辑。[/color][/size]
[size=5][color=darkred]  如今,退休后的黄景仁热衷于画竹,是中国书画学会名誉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他的画作曾得书画名家启功的题字。[/color][/size]
 [size=5] 南方日报记者 李强[/size]
[size=5]  实习生 李楚楚[/size]

62桃李 发表于 2012-4-27 14:34

(转载)

[i=s]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4-27 14:46 编辑 [/i]

[align=center][/align][align=center]黄景仁与妻子林菊芳一个擅长画竹,一个擅长花鸟。记者倪黎祥 摄[/align]本报前副总编辑黄景仁与妻子林菊芳举办金婚画展

本报讯 (记者谭秋明)怎样度晚年才算是幸福?与另一半平静走到金婚有什么秘诀?昨日,一对老人在广州文化公园开画展纪念金婚,他们将以艺术的方式告诉我们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黄景仁是本报前副总编辑,曾获得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韬奋新闻奖”,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报人在退休前后迷上画竹。而他的妻子林菊芳,为了照顾家庭儿孙,比丈夫晚了7年学画,却后来居上,以描画花鸟见长。夫妇二人已不是第一次联手开画展,此前,以举办过“黄景仁、林菊芳合家画展”、“黄景仁、林菊芳三代画展”,这次为纪念金婚而开画展,名为“比翼金禧乐丹青”,两位老人认为更具人生美满爱情甜蜜的深义。 

谈艺术:

欣赏竹之高风亮节

为人亦当如是

“我喜欢竹的品格高,形态美,意境深,做人亦要这样高风亮节。”黄景仁说,他一开始学画即专攻画竹出于这个原因,而且他积极探索以多种表现手法来展示竹的形态变化和生长特色。黄景仁画竹,获得诸多名家肯定与好评,岭南画派代表人之一的黎雄才在黄景仁1997年一幅竹画上题签:“是帧为黄景仁颇得君子节古人风之意趣因为之题。”而著名书画家启功对黄景仁另一幅画于1996年的竹画,给予很高评价,在画作上题签:“竹有清风,笔有深功,元人遗韵,今见其同,此幅极得顾定之法,乃景仁先生上作,拜观不胜叹服。”

黄景仁的夫人林菊芳擅长画花鸟。“我是他师妹,比他晚学七年,幸好勤能补拙,令我后来居上。”林菊芳说。

说人生:

晚年轻松愉快

发展爱好一点也不迟

在昨日的画展上,一共展出了85幅以竹和花鸟为主题的书画作品,当中有部分画作是夫妇联手的作品。而今年的新作《竹报平安大吉祥》是黄景仁、林菊芳夫妇两人共同创作的得意作品,特意摆放在展厅开头,黄景仁介绍说:“这是新年的应景之作,创作过程和以往不同,这次我们商量好内容与构图,一起动手画。”

“晚年轻松愉快,发展个人爱好一点也不迟。”将近八旬的黄景仁非常乐观,他说,“年轻时要工作,要养家,愉快却不轻松,没有多少时间发展个人爱好。年纪大了,社会责任完成了,发展个人爱好正当时,我们的晚年绝不空虚寂寞。”

“读书,看报,画画,与好友聚会,日程安排满到日历牌上写不下。”夫妇二人都认为真正快乐的生活从老年开始,“有些老人觉得晚年无聊,无所事事,那是因为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爱好。”林菊芳说,如今夫妇两人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因为爱好书画,两人结识了一帮有同样爱好的朋友,时常组织聚会研讨切磋画艺。平时,两人又都喜欢阅读,每天还会花大量时间练习书画。

昨日的画展以“比翼金禧乐丹青”为名,其中“金禧”指的是两位老人已携手走过金婚。“去年12月31日已是金婚,开画展迟了三个月,算是补庆祝。”黄景仁风趣地说。

讲婚姻:

包容信赖很重要

更要有一样共同爱好

金婚意味着黄景仁、林菊芳这两位老人已携手走过半个世纪。说到爱情保鲜与婚姻维护,两人最大的心得是:“要包容,要信赖,要承担责任,对婚姻家庭不要轻言放弃,最好有一样共同爱好加深感情交流。”林菊芳说,她发现时下的年轻人在婚姻中总爱比较谁付出的更多,不懂得换位思考,很容易造成婚姻中的误解,而且,时下的年轻人诱惑多,面对婚姻家庭,韧劲不足。她认为,夫妇两人培养一个共同兴趣很必要,“学书画也好,爱好音乐舞蹈也好,在切磋和探讨中共同成长,感情必定更为深笃。”

页: [1]

Powered by Discuz! X1.5 Archiver   © 2001-2010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