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归宿 于 2011-5-3 10:11 编辑
我的回归感觉(一) 前段时间,黑衣兄向我提及关于50中回归一中校友会的事情,当时我就想,50中与一中怎么会有个回归的问题呢?历史上:50中就是50中,一中就是一中,两所学校都有着她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历史底蕴,不同的层次结构,说到底就是:不论在档次、设备、师资、生源等方面50中与一中都是有着相当大差距的两所不同的学校,50中回归一中从何谈起?带着这个疑问,我加入并参与了一中校友会论坛的活动,迈出了我在“回归”路程上的步伐。
真情的召唤 进入到“一中校友论坛”,一行醒目的标题“热烈欢迎50中校友回归”展现在我的眼前,撩开了我对回归的迷雾,一中校友会的热情和真意逐渐打消了我对“回归”的失落感,我开始努力工作,为50中回归一中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我对回归的理解
历史渊源: 1965年,由于当时教育发展的需要,从一中的东面划出大约2000平米的一小块地方筹建了一间新校以满足当时学生就学的需要,命名为广州市第50中学,这就是当时把一中一分二的历史背景。我们就是当时第一届50中的学生,我们这些50中首届的学子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开荒牛,当时都是从报考一中、29中等高一等学校名落孙山后被50中吸纳进去的。 2000年后,随着教育形势的迅猛发展,50中已经不适应新时期我国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已经完成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广州市教育局决定解散50中,把50中重新合并给一中,这就是一中和50中“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历史渊源。
一衣带水兄弟情: 剖开一中和50中的历史,不难看出我们是同根生的兄弟,50中初办时与一中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关系,校长是一中的校长,老师有一部分是从一中调过来的,教育教学的资源不足,一中会无条件地给予我们支持。记得上体育课的时候,我们没有长跑的场地,跑400米的时候,体育课都是在一中的操场上上的,学校校长办公室长期设在一中,学校只有一个人事秘书室,没有校长室的,校长回学校后,就在人事秘书室里办公。 1968年,为解决在校毕业生的去向问题,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大部分的在校济留的毕业生都被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也有部分学生留城继续读高中,当时我校就有几十位同学被分配到一中继续读高中,其中,就有何永顺、梁志伦、黄福华、区金城、吴树灿等同学,他们既是50中的校友,同时也是一中的校友。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