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余国琮 著名化学工程专家
查看: 3474|回复: 7
go

余国琮 著名化学工程专家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1#
发表于 2010-12-24 1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6-21 21:52 编辑

余国琮 著名化学工程专家

                                        res03_attpic_brief.jpg



    余国琮
,化学工程专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州市,原籍广东省台山县。中学就读于广州市立第一中学。1938年10月正当开始高中三年级学业时,日军侵占了广州,随父母逃到香港,借读于香港知用中学。1939年秋在香港考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3年夏毕业,获工学士学位,并到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助理工程师。次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就读,1945年底获科学硕士学位,后转入匹兹堡大学攻读,1947年秋获哲学博士学位,并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同时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先后任讲师、助理教授,曾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化工热力学、传质分离过程等多门课程,并指导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在此期间还进行了化工热力学及蒸馏理论的研究,发表论文多篇,因而被吸收为Sigma)(j等三个荣誉学会会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余国琮向往为祖国建设事业服务,1950年8月他以到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回国后,余国琮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到该校唐山工学院成立不久的化工系任教授并兼系主任。1952年夏全国院系调整,’WB和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一起转到天津大学。
        到天津大学后,余国琮除担任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外,还负责建立“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50年代中期参与制定我国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并在国内开拓大型蒸馏设备模拟的研究。在50年代末,由于当时我国急需解决原子反应堆的重水供应,余国琮又同时进行了以分离重水为重点的稳定同位素分离研究。60年代初,他参加国家组织的重水攻关小组,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同时在天津大学成立了稳定同位素分离专门化,为我国培养了当时急需的首批重水生产人才。在研究方面,他胜利地完成了规划的重水科研任务,得到有关方面的表扬,并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0年代初的我国化学工程科学规划中,余国琮是国家重点项目“蒸馏过程及设备”的负责人。70年代起由于石化、化工等工业生产设备日趋大型化,因而设备的模拟放大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余国琮在50年代已开始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以后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三维非平衡混合池的蒸馏塔模拟方法,开拓了过程与设备合一的模拟放的新途径。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天津大学成立化学工程研究所,余国琮担任所长,重点进行化工分离方面的探索,在他领导下使蒸馏学科各方面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包括蒸馏过程与设备的模拟放大,气液两相流体力学与传质学,高效蒸馏设备,分批蒸馏策略,复合蒸馏,蒸馏节能理论与技术等主要方面,从而成为国内蒸馏学科的重要研究基地,并在国外有了一定的影响。他同时还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研究和生产规整填料的中心,形成了“研究一开发一生产”一体化的格局。其中在他领导下发展出来的具有新型塔内件的填料塔技术,结合他的模拟放大理论,成功地改造了石化、化工工业生产中的大量蒸馏设备(包括引进的大型设备),提高了产量与质量,达到国际上的高水平,使工厂得到数以亿元计的巨大经济效益,并促进了蒸馏学科与其工程技术的发展,获得国家及教委多项奖励。为此,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国家级的高效填料塔推广中心。1991年,以他多年来建立的科研队伍为基础,国家计委在天津大学建立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向国内外开放。1998年又建立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从50年代起直到现在,余国琮作为科研组、研究所、国家级技术推广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学术领导人,为培养我国高级蒸馏科技人才及建立研究、开发直到生产的蒸馏基地,以及在国内有成效的推广蒸馏新技术,对提高我国蒸馏技术水平作出贡献。
        余国琮在开发新蒸馏过程及其他基础研究方面也同时取得成就。60年代他提出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80年代又提出分批蒸馏新策略以及发展相应技术,已用于精细化工生产,缩短了周期、提高了产率,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80年代末,又提出新的复合分离过程——吸附蒸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并进行合作研究。他还成功地开拓了蒸馏设备中的气液两相计算流体力学,采用双激光源的高倍数全息摄影技术测定极近气液界面的速度场及浓度场,以及在蒸馏塔系最优热集成网络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果。
        历年来余国踪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200篇。先后主编《化学工程辞典》、《化学工程手册》等专著和教材7种,同时还有技术专利3项。余国琮的科研成果,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奖励共8次,并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和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等称号。在社会活动方面,余国琮担任过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第八届及第九届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等。他还是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学术期刊Chinese:loumal 0f Chemical Engineering的主编。
        余国琮长期从事化工教育工作,先后讲授过十几门课程。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已培养出大批高级化学工程人才,不少人已是国内外著名专家。他还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如在英国政府资助下,与国际著名蒸馏专家Porter教授进行了长达六年的合作研究,他与美、德、瑞士等国的大学与企业也进行了多项科研及技术合作。

    余国琮现任天津大学教授、化工学院名誉院长、化学工程研究所名誉所长,同时也是联合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及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学术领导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来源:何梁何利基金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2#
发表于 2010-12-24 20:5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5-30 08:07 编辑

为祖国的发展“争一口气”
记国家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铺路人余国琮院士


转载自天津大学校史网《周恩来同志视察天津大学》:


    “1957年4月10日,一个难忘的春日。突然传来了周总理明天就要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访问天津大学的消息。同学们欢呼雀跃,奔走相告。”这是当时任学生会主席的文世骐教授的回忆。 1957年在校学习的学生们都记得,那年初春,为了迎接周总理和波兰外宾的到来,各系、各班都做了许多彩色纸花。周总理一行是从七里台校门口进来的,当时天上飘着薄薄的雪花。由天大的全体师生组成的近万人的欢迎队伍如花如海,热烈非凡。师生们对周总理的敬仰和热爱之情汇成了沸腾的海洋。在第5教学楼前的小广场上,已经提前搭起了主席台,台的背面围起了蓝布,正面挂着中波两国的国旗。周总理步履稳健,不断向师生们招手,大家都为周总理能亲临我校视察而激动万分。



    1959年 5月28日,周总理专门来天大视察。阳春时节,风和日丽,我校全体师生坐在大操场上,聆听敬爱的周总理作形势报告。周总理就站在大操场的简易土台子上,亲切地给师生们讲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他一开始就说:关于国内外形势以及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几天前我已经在全国人大的报告中讲了,今天我们着重讲一讲我们所面临的一些问题。短短的几句话,立刻让师生们感受到了总理的和蔼可亲。报告中,总理结合1958年大跃进以后出现的问题以及国际上有人在卡我们的脖子的形势,讲述了当时已经出现的粮食、猪肉供应紧张的问题。他告诉同学们,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底子还很薄,农业发展速度比较慢,而且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受灾。因此,在一段时期内,还是要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周总理还用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生猪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整个报告多次被师生员工的热烈掌声所打断。机械学院杜则裕教授回忆起这段难忘的经历时说:周总理39年前讲话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我的脑海里。周总理那样亲切的、详细地给我们摆出了国家的家底、遇到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克服困难的希望。周总理还谆谆教诲我们要抓紧大好时机,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学好本领,为祖国建设多做贡献。



    报告结束后,周总理在学校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化工系的一个科研室视察。这个科研室当时正进行着重水分离的科研工作。周总理来了,他高兴地同科研组的每一个人握手,项目负责人余国琮向总理汇报。面对令人景仰的周总理,余国琮既兴奋又似乎有点紧张。刚说了两句,总理就听出了他的广东口音。周总理和蔼的问道:“你是广东人吗?”余国琮回答说:“是啊。”总理又问:“广东哪里人啊?”余国琮说:“台山。”周总理马上爽朗的笑起来说:“那是排球之乡阿!”这时,大家都笑了,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热烈起来。余国琮不再紧张,思路清晰地向周总理汇报,总理始终非常注意的倾听着。汇报结束后,周总理说,现在有人卡我们的脖子,不供给我们重水。没有重水,我们的重水反应堆就不能运转,我们的原子能事业就要受到很大影响,我们一定要争着一口气!希望你们努力,为国家做出贡献!而后,周总理再次和余国琮以及当时在场的王树楹、孙亚平、刘素勤、王永等科研人员一一握手告别。周总理的到来,给全体科研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鼓舞。而更令他们感动的是,两个星期以后,校党委的同志告诉他们,周总理从武汉打来长途电话,询问重水科研进行得是否顺利,并且嘱咐他们努力工作。周总理的再度关怀,又一次极大的鼓舞了科研组的全体人员。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连续奋战,圆满地完成了科研任务,为我们重水生产做出了贡献,受到有关部门的多次表扬。与此同时,我们培养出的第一批专业人才成为我国重水专业生产的骨干。



    几十年过去了,敬爱的周总理的音容笑貌和他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永远激励着天津大学的师生们以中华腾飞为己任,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和科教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问及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祖国化工事业的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去的精神源泉,余国琮院士告诉我们:“是周总理让我这么做的。我要听总理的话,一定要为中国‘争一口气’!”他回忆到,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视察了余国琮所在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当时主要进行重水原子能反应堆中浓缩重水的研究。余国琮向总理仔细介绍了实验室的运行情况,面对当时的国内外严峻形势,总理说:“现在有人(就是指苏联)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于是,总理的嘱托成为余国琮一生的追求,“争一口气”成为余国琮一辈子的信念。

  “我不仅仅要自己争一口气,更要把‘争一口气’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的年轻人面对发达国家控制高新技术进口中国的现象继续为中国‘争一口气’!”怀着这一信念,余国琮院士倾心打造化工专业研究的人才梯队。从余国琮院士本人,到天津大学化学研究所原副所长王树楹教授,天津大学海水淡化与膜技术研究中心王世昌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归国人员、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原所长周明教授,再到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现任所长、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天津大学精馏实验室主任袁希钢教授,天津市科委副主任、天津大学何志敏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副所长刘春江副教授,天津大学精馏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得者李鑫钢教授,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鹏飞,天津大学形成了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化工人才梯队。余院士的这些学生,现在正在国家化工事业发展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沿着余先生的足迹,继续开创和发展着我国化工类创新人才培养的全新模式,实现着、追求着“争一口气”的理想!

  在天津大学举行的纪念周恩来总理来校视察50周年座谈会上,余国琮院士深情地说:“我们中国人并不笨,我们能自力创新!靠我们的知识,靠我们的辛勤劳动和科学探索,我们也一定能够置身于世界高水平的民族之林!”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3#
发表于 2010-12-25 11:2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0-12-25 11:35 编辑

余国琮校友荣荻何梁何利奖

余国琮

--------------------------------------------------------------------------------------------------------------------------------------------------------------
                                                                                1998年04月17日 11:04:54



  余国琮,化学工程专家,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州市,原籍广东省台山县。就任于天津大学。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在实验室

  

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

在江门市本人铜像前

在办公室

获2003年天津市科技重大成就奖

在英国召开的国际会议

上作大会报告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4#
发表于 2010-12-25 11:4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2-5-30 08:19 编辑

六十载献身科学终无悔
半世纪硕果累累成功业
--余国琮院士事迹

ygc.jpg

他是科学领域一位坚定的探索者,他是教育领域一位辛勤的耕耘者,他是学术领域一位执著的创新者。他就是中科院院士,我国杰出的化工蒸馏专家余国琮教授。
余国琮教授1922年11月出生于广州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也就是从那个战火硝烟弥漫的危难时期起,他开始了与化工长达半个世纪的情缘。对于科学的这份执著的追求让他在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继续深造,1945年获密执安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随即任该校化工系讲师,1948至1950年任助理教授。在那里,他刻苦攻读、勤奋工作,除主讲本科生及研究生多门课程并指导毕业论文外,还进行了化工热力学及蒸馏理论的研究,发表了多篇论文,并被吸收为Sigma Xi等三个荣誉学会的会员。
面对骄人的成就和荣誉,他没有陶醉,依然在科学的领域不懈地探索着。面对浓郁的学术氛围和优越的科研条件,他没有沉湎,魂牵梦萦的依然是他那饱经苦难的祖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余国琮满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力,于1950年8月,以赴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成为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回国后,余国琮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任该校唐山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天津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现任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名誉院长,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余国琮教授早在50年代就参加了制定国家十二年长远科学规划,60年代是国家重点项目蒸馏学科的负责人。他曾是国家科委化学工程学科组成员和化工分离学科组组长,中国化工学会荣誉理事,现任《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出版)主编。
余国琮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特别在蒸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50年代中期成立了天津大学早期的化工学科科研组,率先开展大型塔板分离理论的研究。7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我国科技界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余先生也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春天,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在蒸馏领域内迅速建立了基础研究基地。80年代后,提出大型蒸馏过程的三维模拟新途径,同时还发展出具有新型塔内件的填料塔技术,开拓了面向企业的应用研究,使其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一些大型石化企业及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改造了许多蒸馏装置(包括引进的大型设备),提高了产量和质量,达到国际高水平,为国家和企业创造了数亿计的经济效益,并获国家级及部委级奖多项。他同时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产和研究规整填料的基地,其技术与产品已辐射遍布全国。此外,以他创建的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为基础,1990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了国家级的高效填料塔推广中心和联合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蒸馏实验室),1998年建立了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多年来,余国琮教授对促进、提高我国蒸馏技术水平与培养我国高级蒸馏人才,以及建立从研究、开发直到生产、推广一体化的蒸馏基地做出了贡献。
在我国重水生产领域中,余国琮教授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曾于60年代初期参加国家组织的攻关小组,瞄准国防科技前沿,承担重水科研的艰巨任务,并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亲自接见。他领导天津大学的重水蒸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与此同时,他创办了我国轻稳定同位素分离技术专门化,培养了当时我国急需的重水技术人才,得到有关部门表扬。
同时,余国琮教授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60年代,他提出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80年代提出动态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并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其成果用于生产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90年代又提出新的复合分离过程--吸附蒸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已与国内外合作开发。他还成功地发展了蒸馏过程中的气液两相的计算流体力学并开辟了计算传质学这一新领域;此外,他在采用近代激光技术精密测定近气、液界面的浓度场及速度场,以及蒸馏系统最优热集成网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余国琮教授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化学工程词典》《化学工程手册》等工具书和专著、教材8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主旨报告、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他还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与英、美、德、瑞士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大学和企业,进行科研及技术合作多项。
余国琮教授以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他所热爱的化工领域执著探索了六十余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与此同时,余国琮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化工专业的教学工作,尤其重视基础课的教学。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至今已送出本科毕业生28届,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这些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相继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为此,他已多次获得了国家、天津市及天津大学的教学奖。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1996-2000年)已取得突出成果,受到国家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全国化工类人才培养及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均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五十六年来,余国琮教授辉煌的执教岁月,可谓桃李满天下,教学、科研硕果累累。
多年来,余国琮教授的科研成果卓著,屡获大奖。1978年,不稳态精密蒸馏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大庆引进原油稳定装置提高轻烃收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1988年,动态精馏新分离技术,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989年,30万吨/年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技术改造,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蒸馏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4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精馏塔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计算流体力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蒸馏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余国琮教授出版的学术专著也多次获国家图书奖。1988年,《化工容器与设备》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7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一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出版的《化工百科全书》获部级化工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科技著作)一等奖及国家图书荣誉奖。
作为海外归国人士,余国琮教授以报效祖国的信念献身科学六十余载,贡献卓越。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央电视台"侨界十佳"提名奖;199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余国琮教授是全国政协六届委员(1983-1988年),七、八届常务委员(1988-1998年);天津市政协六届常务委员(1980-1982年),九届副主席(1993-1998年)。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主委,现为名誉主委。现任天津市老教授协会会长、天津市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
半个世纪以来,余国琮教授将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事业中,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他勤勉治学,严谨为人,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六十余载辛勤耕耘终换得半个世纪的硕果飘香。如今,八十高龄的余国琮教授精神矍铄,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年,壮心不已。他还要把自己渊博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们,还要带领他的团队攻破新的科学难题,还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有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殊不知,夕阳那瑰丽而耀眼的光芒不正是骄阳在黄昏的又一次辉煌吗?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余国琮教授献身科学事业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而中国化工科学史册上也将永远铭刻着这个名字--余国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5#
发表于 2012-12-20 08:52 |只看该作者

从教65载硕果累累桃李芬芳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余国琮院士喜迎90华诞

发布时间:2011-11-21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W020111121351299689682.jpg

余国琮院士许下生日心愿:祝祖国繁荣昌盛

W020111121351299722089.jpg

外国友人向余国琮院士祝寿

W020111121351299748198.jpg

天津市副市长、民进天津市委会主委张俊芳,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在庆祝会前与余国琮院士夫妇合影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6#
发表于 2012-12-20 11:57 |只看该作者
向科学家学长致敬!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7#
发表于 2013-3-2 11:50 |只看该作者
市委书记孙春兰看望天津大学余国琮院士并祝贺新春

2013-02-05                 来源:天津大学新闻网  

 本站讯(记者 朱宝琳 摄影 王建泽)2月5日,天津市委书记孙春兰专程来到天津大学,代表市委市政府亲切看望了市政协原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余国琮,向他致以新春佳节的问候和良好的祝福,并送去果篮。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尹德明,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段春华,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朱丽萍,天津大学校长李家俊陪同看望。
  孙春兰关切地询问了余国琮的身体和生活情况,感谢他在化工领域为国家建设和天津市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孙春兰说,老专家、老院士是学校和天津市的宝贵财富,余国琮91岁高龄还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令人钦佩。孙春兰希望余国琮继续为天津市的发展尤其是教育、科技的发展建言献策,并祝愿余国琮身体健康,阖家幸福。
  余国琮感谢党和政府以及学校对自己的关心与照顾,表示会为科教事业继续耕耘。

W020130205599340607938.jpg


W020130205599340635445.jpg


W020130206380013722018.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8#
发表于 2013-3-2 11:56 |只看该作者

“精馏”事业科学情怀

—记余国琮院士

2004-12-31                      来源:北方网

  北方网消息:12月8日上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4楼精馏实验室。阳光透过窗户,静静洒落。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推门走进。学生们纷纷围拢上来,向他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老人不时给以指点。暖意融融。这位老人,就是为我国精馏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余国琮院士。
  半个多世纪的辛勤耕耘,余国琮教授在化工热力学、传递理论、过程放大理论等领域,卓有建树。他在精馏分离技术研究领域,在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均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性成果;在精馏学科的前沿课题的研究中,丰富和拓展了传质理论,提出了计算传质学新的研究方向;在计算化学工程领域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如今,天大的精馏学科达到全国顶尖水平,并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50多年里,这又饱含着余国琮院士的几分深情、几多心血。
  然而,隔着岁月的风雨回望,其始也简。“一切都是从重水分离研究开始的。”余国琮清晰地回忆。上世纪50年代末,为了发展我国尖端技术的需要,余国琮主持了我国的精馏法重水分离研究并获重大进展,出色地完成了重水研究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将科研成果和国家需要成功地结合在一起。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让科研成果走出大学校门,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造福人民的想法。”
  时间流逝,梦想成长。这些年来,在精馏工程技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余国琮院士主持了具有新型塔内件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的开发,获得广泛的工业应用。近二十年来国内直接应用其研究成果的工业精馏塔超过了6000座,辐射全国除西藏以外的所有省市区,推动了我国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使我国的精馏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领先国际。
  在进行成果转化的同时,余国琮院士积极推动成果的产业化,亲手在本市创建了国内第一家新型填料及塔内件生产企业,创建并推广了“科研-开发-制造-安装-开车一条龙服务”的成果推广模式,有力带动了本市相关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仅近10年利税额累计达2.3亿元人民币。
  目前,本市已成为全国精馏技术的科技及产业源头与中心、国内最强大的技术基地与产业化企业基地。这是余国琮的骄傲,更是天津的骄傲。
  然而,熟悉余国琮的人们知道,他赢得大家由衷的尊敬,并不仅仅是他取得的这些卓越的业绩、炫目的成就。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和平凡伟大的人格魅力让人们深深折服。
  “余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是他的研究生,他都会仔细过问他们的科研情况,任何细节都不会放过。前段时间,一位硕士研究生交给他一篇论文,取回后发现改得像重写一样。82岁的老人和28岁的学生之间,这将会传承什么样的一种科学情怀?”化工学院曾爱武老师感慨地说。
  而余国琮对祖国对人民的眷恋之情,也以他的实际行动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1950年,他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和丰厚待遇,毅然回到祖国,投身国家建设,是最早一批归国参加建设的海外知识分子。半个多世纪,虽经坎坷,但他心怀祖国,“余犹未悔”。
  “余先生那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思想的根基非常扎实,所以不会因为外界的各种风波而动摇信念。这种思想的传承来自西南联大,来自他们与国家民族共命运而经历的点点滴滴。”化工学院刘春江老师这样理解。
  余国琮以自己朴素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一代代学生。“不久前,余先生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考虑到他年龄大了,特意给他准备了把椅子,但他坚持站着发言,以示对与会代表的尊重。薪火相传,在余先生身边工作,经常能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上,感受到一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震撼力量。”刘春江说。
  作为我国最早的博士生导师之一,余国琮院士桃李遍天下。但他经常教导大家,“从事科学研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做大事。”只有学术团队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有更强的创新力。精馏学科要在更高层面发展,必须依靠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互相推进。这都依赖于学术团队的力量。
  在天大,余国琮身体力行,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精馏学术团队,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60%,其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教授衔专家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1人。
  这是一支充满活力的团队。展望未来,余国琮院士和他的团队一定会将我国精馏技术研究、开发与生产的基地建设得更好,必将在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再立新功!
  余国琮院士简介
  余国琮,天津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7年获美国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1950年冲破封锁回国工作。他是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余国琮院士多年来在界面传质动力学、传递理论、过程模拟放大理论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的贡献。他主持完成的“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精馏塔技术”等重大科技成果已成功应用于6000余座工业精馏塔,辐射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精馏及相关技术的进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本市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利税近10年累计达到5726.65万元。
  由于余国琮院士的贡献,他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和天津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多项,荣获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稿源北方网—天津日报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7-5 09:27 , Processed in 0.10027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