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论坛原创区 余国琮院士对实事求是的解读
查看: 39975|回复: 4
go

余国琮院士对实事求是的解读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发表于 2018-10-24 09:14 |显示全部帖子

360截图-2319968.jpg



360截图-2409625.jpg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2312 小时 
威望
18483  
金钱
12131  
最后登录
2020-7-30 
阅读权限
帖子
6418 
精华
积分
18483 
UID
53 
发表于 2018-10-24 09:29 |显示全部帖子
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8-10-24 09:31 编辑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 余国琮先生                                           天津大学校庆    腾讯教育 [微博]   2015-09-17 09:56


德邵年高,旭日灿星照学府 师者典范,春风化雨育桃李

                                  ——余国琮先生教书育人事迹


他是科学领域一位坚定的探索者,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硕果累累。

他是教育领域一位辛勤的耕耘者,教学生涯中诲人不倦,桃李天下。

他是学术领域一位执著的创新者,学术攻关中开拓进取,屡攀高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尽管年逾九十高龄,他依然工作在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第一线,为祖国的化工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我国杰出的化工蒸馏专家,中科院院士,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余国琮先生。

爱国奋进的人生历程

余国琮,1922年11月18日出生于广州市,祖藉广东省台山县。父亲早年赴日本留学(课程),归国后在一家保险公司任经理。六岁时,余国琮进入私塾读书,后转入七十三小学。中学时期,他先就读于广州市立第一中学。1938年秋,日军登陆大亚湾,广州沦陷。16岁的余国琮随父母挤上小船逃往香港,出发不远即遭日本橡皮艇袭击。人们面朝下紧贴船板,一发发子弹擦过头皮。亲历国难,少年余国琮在心里埋下了报国的种子。

举家迁往香港后,他在香港知用中学借读。1939年,他高中毕业从香港考区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化工系。1943年,余国琮先生从大学毕业后,进入重庆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任助理工程师。从那时起,他开始了与化工长达七十载的情缘。1944年,他远渡重洋赴美国继续深造,并于次年年底获得密歇根大学科学硕士学位。1947年,他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由于深受导师库尔教授的赏识,他被留在该校化工系任教,并指导研究生,成为当时在美国大学的化工系中执教的第三名中国学者。余国琮为研究生讲授的“高等化工热力学”课程的选修人数很多,一些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慕名而来,这成为该校极为罕见的研究生“大班课”。


[p=28, null, center]

在教学之余,余国琮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和库尔教授合作,先后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6篇论文,这些论文都先后被刊载于相关领域的专著中。。他提出的汽液平衡组成与温度关系理论曾长期被一些专著、手册所采用,被称为“余—库”方程。基于其在化工领域的突出贡献,余国琮先生先后被吸收为Sigma Xi, Phi Lambda Upsilon, Research Society of America三个荣誉学会会员。他的名字被列入了美国科学家名录。库尔教授认为他和余国琮将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亲密合作者,还把家里的钥匙交给余国琮一把。

面对这些成就和荣誉,他没有陶醉其中,而是依然在科学的领域不懈地探索着。此外,他并没有沉湎于美国优厚的科研条件中,而是始终心系祖国的前途和命运。1949年春,留美理工科同学酝酿成立“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简称“留美科协”),目的是动员留学生回新中国服务,并筹备召开全美代表大会。当时,协会筹备人考虑到匹兹堡地点适中,便与余国琮先生联系,请他负责大会的开会处所、食宿以及有关文件印刷等。余国琮教授慨然答应,并认真完成了相关筹备事宜。1949年6月15日,全美各地约六十位代表齐聚匹兹堡大学参加大会,宣告协会成立,并选出第一届理事会。余国琮教授当选为理事,以后他还到纽约和支加哥参加过各次理事会。“留美科协”先后有数百名理工科留学人员参加,大都回国服务,成为建国后在科技与高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p=28, null, center]

新中国成立以后,余国琮满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冲破重重阻力,并于1950年8月,以赴香港探亲为名,避开美国政府的注意,毅然返回祖国,成为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后来余先生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当时的我只有一个想法,只有祖国强大了,人民才不会受人欺负,我为祖国的科学研究作贡献,我的亲人、我的同胞才能扬眉吐气。正是被这种想法激励着,所以,我义无反顾地回来了,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斗志!”

回国后,余国琮应北方交通大学校长茅以升的邀请,任该校唐山工学院化工系教授兼系主任;1952年院系调整后到天津大学,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化学工程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精馏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

早在50年代初,余国琮教授就参与制定了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长远规划,60年代,成为国家重点项目“蒸馏过程及设备”的负责人。文革结束后,他连续两届担任中国化工学会常务理事,并成为首批荣誉理事。1988年,当选为天津化工学会化学工程分会理事长和中国化学工程学会传质与分离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科研领域的探索先锋

余国琮教授长期从事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特别在蒸馏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50年代中期,他牵头成立了天津大学早期的化工学科科研组,在实验室建立了大型塔板液面落差研究装置,开拓大型精馏设备模拟的研究。7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科技大会的召开,我国科技界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余先生也迎来了自己科学研究的春天,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在蒸馏领域内迅速建立了基础研究基地。

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并在科研领域中不断取得新突破。1979年5月,他应邀参加化工部代表团赴德国参观ACHEMA展览会及化工企业、研究所与大学,期间并做了填料塔稳态和不稳态性能的学术报告。1980年3月,他参加了教育部组织的化工教授代表团赴美国考察并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春季大会,在大会上作了有关大型塔板模拟的报告,提出非平衡级的概念和二维非平衡混合池的精馏塔板模拟方法。1982年5月,中国化工学会与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于北京联合召开中煤化工论文报告会,余国琮教授担任化工分离组中方主席,并作了精馏塔板液相停留时间与效率的报告。1985年3月,余国琮教授赴美参加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春季大会,作间歇精馏优化报告,并与Pittsburgh大学化工系商定科研合作与接纳我方推荐的研究生。同时,访问UOP公司分离技术研究所。

从80年代初开始,余国琮先生逐步将规整填料塔的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于80年代中期形成“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新技术”。该技术在全国推广后,改造了我国当时直径最大的填料塔,获得了巨大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天津大学建立了国内第一家生产规整填料的工厂,并得到了迅速发展,最终于1985年成立了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中心以化学工程研究所为依托(所、中心两个牌子、一套班子),由余国琮教授任主任,下属填料厂,从而建立“科研-开发-设计-安装-试车-生产”一条龙由研究到产业化的模式,能提供全套技术服务,因此被国家教委作为典型,在天津大学召开会议向全国介绍。1990年天津大学被国家科委定为“国家新型填料塔及高效填料研究及推广中心”的所在单位,设立推广站,其工作由化学工程研究所负责。此后,在余国琮教授的领导下,化学工程研究所从科研发展到产业化的高效填料塔新技术,继续用于改造和新建许多石油化工的大型塔,同时这项技术也扩散到全国多个单位,成果不断得到推广,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p=28, null, center]

在我国重水生产领域中,余国琮教授也做出了突出贡献。1958年,我国由苏联援建的第一个原子反应堆投入运行。原子反应堆需要重水做减速剂,随着中苏交恶,我国的原子能事业面临着停转的威胁。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总理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视察了余国琮所在的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主要进行原子能反应堆所需的浓缩重水的研究。面对当时的国内外严峻形势,周总理说:“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于是,周总理的嘱托成为余国琮一生的追求,“为祖国争一口气”成为余国琮一辈子的信念。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他克服了重重困难,逐步扩大科研组的队伍与装备,最终在理论上解决了不稳态精密精馏的数学模拟及其准确解等问题,在设备上完成了研制精密精馏填料与多管精密精馏填料塔,包括小试和中试等重水科研任务。他领导天津大学的重水蒸馏研究,首次提出了浓缩重水的“两塔法”。该技术作为我国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延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 “两弹一星”的突破做出了重要贡献,并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与此同时,为培养我国当时急需的重水生产人才,余国琮教授在天津大学化工机械专业内抽调部分四年级学生建立“轻稳定同位素分离专门化”,并亲自讲授“轻稳定同位素分离原理”课及指导有关教学环节。从1961到1965年为止,该专门化共培养了约五十名毕业生,多年来一直成为我国重水生产的技术领导与骨干力量。

同时,余国琮教授在基础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60年代,他提出较完整的不稳态蒸馏理论;80年代提出动态蒸馏多变参数新策略并发展了相应的技术,其成果用于生产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90年代又提出新的复合分离过程--吸附蒸馏,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已与国内外合作开发。他还成功地发展了蒸馏过程中的气液两相的计算流体力学并开辟了计算传质学这一新领域;此外,他在采用近代激光技术精密测定近气、液界面的浓度场及速度场,以及蒸馏系统最优热集成网络等方面均取得了重要成果。


[p=28, null, center]

余国琮教授曾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多篇,主编《化学工程词典》《化学工程手册》等工具书和专著、教材8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多次作主旨报告、大会报告和特邀报告。他还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与英、美、德、瑞士等国以及香港地区的大学和企业,进行科研及技术合作多项。

教育领域的师者典范

余国琮教授以求实、严谨、创新的科学态度在他所热爱的化工领域执著探索了六十余载,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瞩目。与此同时,余国琮教授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也辛勤耕耘了半个多世纪,他亲自主持教材的编纂;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从事化工专业的教学工作;细致耐心的培养学生,指引着他们的前行方向和成长之路,堪称教育领域的师者典范。

来到天津大学后,他先后承担“化工热力学”、“化工设计”、“高等化工热力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教学效果好,学校曾将他的教学方法印发向全校介绍推广。1953年夏,余国琮教授负责建立“化工机器与设备”专业,并任该专业教研室主任及机械系副系主任。五十年代末,余国琮教授被化工部聘为化工机械专业教材编审组组长,并负责修订该专业的全国教学计划。1961年,他集全国化工机械专业主要教师之力,主持编写了我国第一本《化工机器与设备》教材,后修订更名为《化工容器及设备》,该书于1988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教材。

从九十年代中期直到现在,余国琮教授对改革化学工程的专业教育做了大量工作。余教授主持的教育部教改研究项目--"面向21世纪化工类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和实践"(1996-2000年)前后历时四年,在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七所高校里召开教改会议十次,参与教改的各校师生近千人,取得了突出的教育成果:制定了化工类专业新的培养方案,先后出版了25种化工类专业面问21世纪本科教育的新教材,建立了化工实验、化工设计和化工仿真实习三个样板基地,开发了16种多了媒体化工教学课件,撰写了200多篇教改论文。这些成果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在全国化工类人才培养及深化教学改革方面,均处在全国领先地位,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p=28, null, center]

1956年起,我国建立招收以本国教授为导师的研究生(56年称为副博士研究生,57年后改称研究生)制度。经教育部批准,余国琮教授开始招收研究生。“文革”前,余先生共招收研究生11名,并对他们予以悉心指导,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文革”中后期,他为工农兵学员讲授过部分“化工原理”课,并带领阿尔巴尼亚留学生到上海天原化工厂实习及讲课。1981年,余国琮教授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博士生导师,至今已培养出硕士生、博士生近百人。六十多年来,余国琮教授辉煌的执教岁月,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些高层次的学术人才相继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化学工程专家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材。

余国琮以自己朴素的一言一行,教育和影响着一代代学生。熟悉余国琮的人们知道,他赢得大家由衷的尊敬,并不仅仅是他取得的这些卓越的业绩、辉煌的成就,更是因为他对科学研究的执著和平凡却伟大的人格魅力。

“不久前,余先生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考虑到他年龄大了,特意给他准备了把椅子,但他坚持站着发言,以示对与会代表的尊重。薪火相传,在余先生身边工作,经常能从一些很小的事情上,感受到一种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震撼力量。”他的弟子刘春江说。

“余先生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只要是他的研究生,他都会仔细过问他们的科研情况,任何细节都不会放过。前段时间,一位硕士研究生交给他一篇论文,取回后发现改得像重写一样。82岁的老人和28岁的学生之间,这将会传承什么样的一种科学情怀?”化工学院曾爱武老师感慨地说。

点点滴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对科学有着无限热情的老先生,他的执着,他的敬业,他的严谨,无不彰显着一代大师独有的魅力。


[p=28, null, center]

余先生还经常教导大家,“从事科学研究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合作才能做大事。”只有学术团队才能形成合力,才能有更强的创新力。精馏学科要在更高层面发展,必须依靠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互相推进。这都依赖于学术团队的力量。在天大,余国琮身体力行,带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精馏学术团队,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超过60%,其中有教授16人,副教授12人,教授衔专家2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才1人。

学术领域的累累硕果

经过多年的辛勤劳作,余国琮教授在学术领域中收获了累累硕果。1978年,不稳态精密蒸馏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5年,大庆引进原油稳定装置提高轻烃收率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国家科学进步三等奖。1988年,动态精馏新分离技术,获国家科学进步二等奖。1989年,30万吨/年乙烯装置汽油分馏塔技术改造,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同年,新型高效旋风分离器,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蒸馏基础理论的研究,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4年,具有新型塔内件的高效填料塔,获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199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9年,精馏塔气液两相流的流动特性及计算流体力学,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02年,蒸馏学科若干理论问题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此外,他出版的学术专著也多次获国家图书奖。1988年,《化工容器与设备》获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1997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一版)》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化学工程手册(第二版)》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同年出版的《化工百科全书》获部级化工优秀图书一等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科技进步(科技著作)一等奖及国家图书荣誉奖。

余国琮先生在学术方面硕果累累。当别人向他取经时,他的回答是“我觉得从事科学研究,没有任何成功的窍门,唯一的法宝就是坚持。不管是在国内上学、国外求学还是在工作期间,我都坚持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实际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如今的余国琮先生已年逾90岁高龄,但仍然坚持每天看书学习,这也许就是一代大师成功的最大秘诀。

除了在化工学术领域获得的诸多成果外,作为海外归国人士,余国琮教授以报效祖国的信念献身科学六十余载,贡献卓越。1984年被评为天津市特等劳动模范。1985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优秀科研工作者称号。198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称号;1994年,获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中央电视台"侨界十佳"提名奖;1999年,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全国优秀归侨、侨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p=28, null, center]

此外,余国琮先生还有大量的社会兼职工作。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余国琮教授是全国政协六届委员(1983-1988年),七、八届常务委员(1988-1998年);天津市政协六届常务委员(1980-1982年),九届副主席(1993-1998年)。他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民进天津市委员会副主委、主委,现为名誉主委。现任天津市老教授协会会长、天津市归国人员联谊会会长、天津市海外联谊会副会长。同时,还兼任《化工学报》、《化学工程》、《石油化工》、《石油化工设备》、《燃料化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名誉主编或顾问,以及英文《中国化学工程学报》主编。

国际交流的学术使者

1983年,经教育部批准,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正式成立,余国琮先生担任所长。 1988年,国家教委对原教育部批准成立的近百个各类研究所进行评估,该所名列第十七名,为全国化工类的第一名,也是天津大学四个参评研究所(精仪、内燃机、系统工程、化学工程)第一名。在定量评估中,化学工程研究所的主要不足之处是国际交流。因此,余国琮教授又开始推动加强国际联系与合作,并主动担当起国际交流的学术使者。

1988年,瑞士Sulzer公司(国际著名规整填料生产商及项目承包商)的技术负责人Meier博士来华参观访问,并表示愿与化学工程研究所在中国合作,共同发展。同年12月,余国琮教授赴瑞士与Sulzer公司签订合同,包括购买Mallapak填料自动生产线、技术考察及培训员工,并讨论双方进一步合作问题。

1988年4月,余国琮先生邀请国际著名蒸馏专家英国Aston大学Porter教授来校讲学,并商议合作共同在欧洲最大的精馏研究设备上进行研究,及共同申请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资助。次年6月,赴英国与Porter教授确定科研合作进程、研究人员互访计划及进行学术交流,并访问英国氧气公司( British Oxygen Company)商谈合作发展新填料问题,最终于1991年5月签订共同发展新型规整填料合约。1990年3月,英国文化协会批准并资助以余国琮教授与Porter教授为负责人的中英精馏合作研究项目,为期三年。1993年3月,与英国合作进行的精馏科研期满,经英国文化协会批准,继续再资助三年,并加入Manchester理工大学作为合作者。1995年4月,他再赴英伦进行学术交流,并总结了六年的合作科研。


[p=28, null, center]

1988年9月,余国琮教授被邀请为欧洲化学工程联盟(European Federation of Chemical Engineering)精馏、吸收与萃取专业组特邀成员(invited member )。次月5月,余国琼教授赴西班牙参加精馏学术会议并作板式精馏塔模拟放大报告,同时访问意大利。期间,与两国多所大学作学术交流。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他先后赴瑞典、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参加欧洲蒸馏、吸收与萃取学术会议,并就气泡近界面场、精馏塔动态性能、精馏塔的计算流体力学等问题作学术报告。

1990年8月,余国琼教授赴美国参加分离技术学术会议,作精馏与吸附、膜分离祸合的报告。此后,他多次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其中,参与传热与传质学术会议一次,并作填料塔有传热与传质时的流体分布及局部传热、传质系数报告;参与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年会五次,并就精馏塔板不均匀漏液与板效率关系、耦合精馏过程、吸附精馏、规整填料塔二维及三维返混、精馏塔板的计算传质分布与效率等问题作学术报告。此外,他还参观访问了精馏研究公司(Fractionation Research,Inc.)、Nutter公司、Praxair公司以及美国生产塔设备最大的Koch公司等,与他们进行技术交流,并就购买填料、技术转让等问题进行探讨。

此外,余国琮教授还曾赴德国、俄罗斯(原苏联)、澳大利亚、韩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学术交流活动。经过他十余年的不懈努力,通过出国参加学术会议,访问相关领域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及邀请国际著名精馏专家及公司来访等活动,天津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的精馏研究工作与精馏塔技术,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所知晓,大大提高了天津大学化工学科在国际化工领域上的知名度。


[p=28, null, center]

六十多年来,余国琮教授将满腔热忱和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化工分离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事业中,投入到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他作风严谨,为人谦逊。在教学上,他刻苦钻研,循循善诱,培养出大批高级化学工程人才,奔赴祖国化工事业建设的四面八方;在科研上,作为国家重点精馏实验室、国家精馏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部门的学术领导人,他主持建立了从研究、开发到生产的精馏重要基地,在国内卓有成效的推广精馏新技术,对提高我国的精馏技术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学术上,他以六十余载的辛勤耕耘终换得半个世纪的硕果飘香,取得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学术成就,并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级的奖项,可谓是对其学术研究的最佳回报。如今,余国琮先生已逾九十高龄,但他仍努力耕耘于科教园地,将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带领团队攻破新的科学难题,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尽一份力。“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余先生常用这句他所喜爱的诗句来鼓励自己继续前进,并用实际行动为后继的科教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余国琮教授献身科学事业的一生。他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热爱的事业,而中国化工科学史册上也将永远铭刻着这个名字——余国琮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0 小时 
威望
5283  
金钱
697  
最后登录
2019-6-15 
阅读权限
帖子
462 
精华
积分
5283 
UID
391140 
发表于 2018-10-24 10:46 |显示全部帖子
[img]https://scontent-iad.xx.fbcdn.net/hphotos-xfa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576 小时 
威望
15610  
金钱
6715  
最后登录
2020-2-29 
阅读权限
帖子
5956 
精华
积分
15610 
UID
20788 
发表于 2018-11-12 07:43 |显示全部帖子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0 小时 
威望
1256  
金钱
1118  
最后登录
2019-3-31 
阅读权限
帖子
1003 
精华
积分
1256 
UID
204789 
发表于 2019-3-29 22:53 |显示全部帖子
回复 62桃李 的帖子

校友典范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5 04:27 , Processed in 0.09540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