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7-10-5 11:27 编辑
陈良堡, 1918 年出生于广东省潮安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父亲是广东韩山师专教员,姊姊陈良萼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分子。陈良堡在家庭和学校进步老师同学的影响下,从小爱读革命书籍,关心国家大事。他为人正直诚恳,富有正义感,敢于同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作斗争。1934年春,在潮安金山中学念高一时,参加了反对劣绅勾结校长霸占校产的罢课斗争,遭到学校的禁闭和开除,被迫离开家乡,到广州去求学。 1935年考入广州市立一中高中,在市立一中读书近三年。常常利用课余时间,主动组织和引导同学读进步书刊,同他们讲东北义勇军抗日以及红军长征的情况,讲抗日救亡的道理。介绍他们看《世界知识》杂志、《大众哲学》等进步书刊。不少同学受到他的启发,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学生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初,陈良堡在班上组织秘密读书小组,吸收朱荣、欧阳象才等参加。同年暑假,他们一起参加广州市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民众歌咏团,学唱救亡歌曲。1936 年秋开学后,陈良堡提出通过市立一中学生自治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建议朱荣竞选学生会主席,读书小组其他成员都参加学生会工作,中心是掌握学生会会刊这个阵地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经过陈良堡的努力,完全实现了这个计划,读书小组取得了市立一中学生会的领导权。之后,陈良堡又把读书小组扩大为“学习社”,社员有李进阶、彭展寿(彭丰)、林林(林凌波)、朱剑虹等和高一班的谢永宽、谭汝铿、周天行、邓一飞等人。学习社经常利用假日带领同学们到校外参加“中国青年抗日同盟”组织的救亡活动。“学习社”成员逐渐成为学生中的抗日救亡运动骨干,市立一中学生抗日救亡运动也跟着蓬勃发展起来。 1936年是全国抗日民主运动高涨的一年,上年北平爆发的“一二·九”运动迅速汇成了全国汹涌澎湃的抗日怒潮。市立一中同学也走出校门,参加了广州市响应北平“一二·九”运动抗日示威游行。 1937年7 月,全国性的抗日战争正式开始。陈良堡在“学习社”组织学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特别注意利用国民党的合法群众组织开展工作。8 月,国民党宣布秋季市立高中二、三年级学生集中军训。陈良堡向大家解释:学生学习军事知识,对参加抗战、打游击有好处。在集训队里,陈良堡又利用集中军训,大家同吃同住同学习的有利时机,进一步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组织进步同学阅读抗战书刊和《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著作,为在学生中发展党员积极做思想准备。 市立一中在校学生中,陈良堡入党最早,1937年10月,陈良堡介绍朱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接着朱剑虹入党,翌年2月,朱荣和朱剑虹介绍谢永宽入党。 陈良堡、朱荣等带动市立一中进步同学积极参加全市性的学生抗日救亡活动,与其他学校组织的许多宣传队、歌咏队,纷纷走上街头,深入工厂和农村,开展抗战宣传活动,推动了广州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 1937年秋,包括市立一中的陈良堡、朱荣等一批大中学校学生党员受广州市委的委派,陆续打入官办合法团体“广州学生抗敌救亡会”,并在理事会中形成了优势力量。陈良堡和朱荣带领一中学生积极参加“学抗会”的各种活动,进行抗日示威游行、宣传等活动,成为“学抗会”的骨干力量。同时由学生会派代表参加秘密的“广州学生联合会筹委会”(广州地下学联)工作,以便进一步开展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在省青委负责人吴华指导下,以参加“学抗会”的同学为骨干力量,于1938年2月在校内成立了“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支队,成为团结广大青年学生的核心,发展了党组织。1938年5月,中共广州市立一中支部成立。 上述情况表明:陈良堡不仅是三十年代广州学生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位杰出战士,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党的地下工作者。 日本侵略军攻占上海、太原和南京后,陈良堡决心放弃升大学的想法和机会,走上抗日的战斗岗位。 1938年1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委员、新四军(少将)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动员他的同学、改造社成员、大革命时的中共党员、八一起义参加者徐先兆到国民党第66军160师司令部工作。黄道又经徐先兆介绍,接受66军军长叶肇的请求,派遣陈立平、薛尚实、贺敏学、陈良堡等10名地下党员到160师随军服务团工作。不久贺敏学出任160师参谋,地下党员姚云黎为160师秘书,66军通讯队也有地下党员。160 师刚参加过南京保卫战下来,正在湖南攸县集中整训。部队官兵绝大多数是广东老乡;师长华振中是比较开明的抗日将领。 1938 年 5 月,陈良堡和胡沥、张村(白璋川)等到达160师后,立即组织服务团同志一面学习时事政治,加强内部团结;一面抓紧练歌排戏,提高宣传工作能力。接着到师属各团、营、连演出抗战话剧,普遍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同时开展代官兵书写家信和缝补衣服等服务工作,结合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工作中,陈良堡十分重视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既注意处理好同160 师政治部的关系,又注意保持随军服务团组织的相对独立性,保证了随军工作的顺利开展。1938 年 8 月,160 师开赴江西九江前线参加保卫武汉战役时,师政治部留守后方。陈良堡等在取得师长同意下,带领随军服务团,离开师政治部,随作战部队北上, 积极开展战地服务工作:大量书写、张贴、散发对敌宜传标语、传单和敌军士兵"通行证",抓紧教会部队官兵呼喊对敌宣传口号,进行瓦解敌军活动;协助部队医疗卫生部门救护和转送伤员;协助部队兵站及时转运军需物资和弹药。陈良堡本来有心脏病,这时又染上疟疾,但他带病坚持长途行军,带领服务团同志冒着生命危险,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工作,与作战部队共进退。这种热情为抗战部队服务的爱国精神,加深了 160 师官兵同随军服务团同志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战斗友谊,很好地鼓舞了作战部队的士气. 1938年9月初,160师在赣北德(安)星(子)线抗战,师长华振中采纳薛尚实等共产党人的建议,布置袋口,分兵三路将日军包围于金轮峰,在友军配合下,将敌101师团101联队歼灭近半,打死打伤日军联队长布施安昌大佐以下官兵1000余人,取得金轮峰战斗的胜利。旅长莫福如把缴获的写有 "武运长久"的日本军旗赠送给随军服务团作纪念,师部制作的"金轮峰大捷"纪念章,也分发给服务团同志佩带,以表彰他们在随军工作中的功缋。陈良堡在随军工作中出色地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建国后还受到当年在 160 师工作过的党的领导同志贺敏学、陈立平的赞扬和肯定。 1939 年春,160师奉命返回广东作战。由于师长华振中此时调任独九旅旅长兼潮汕警备司令,师部人事大变。新任师政治部主任对随军服务团的工作提出种种限制,并下令审查团员的日记,使该团很难正常开展工作。陈良堡等同志经过研究,并请示广东党组织有关负责同志的同意,组织服务团同志分批撤离 160 师。其中一部分团员,随华振中去独九旅继续做随军服务工作;另一部分团员,包括陈良堡等,则北上延安或参加新四军。 1939年5月1日,陈良堡等五位同志从广东出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到达皖南新四军军部。从此,陈良堡多年响往在党直接领导下的革命军队工作的愿望实现了。在教导总队政治干事、干部队政治教员这个新的岗位上,他学习更加勤奋,工作更加积极,把整个心思和全部精力都用在革命工作上。 在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陈良堡与教导总队的同志一起浴血奋战于皖南东流山几个昼夜。战至弹尽粮绝,身负重伤,被关进江西上饶集中营。在狱中,他忍受着伤重和处境恶劣的痛苦,继续坚持斗争。他痛斥国民党顽固派的诬蔑,理直气壮地宣称“新四军抗战有功,革命军人抗日无罪”,坚决拒绝写“悔过书”。他在国民党特务不给治伤、不送粥饭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下,身体日益虚弱,伤口化脓溃烂,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他牺牲的时候只有24岁,正是大有作为的青春年华。 他家乡的人民于1955年4月5日在潮州西湖公园西湖山北麓建立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记念陈良堡等25位革命烈士。 他的名字用鲜红的颜色镌刻在“潮州烈士纪念碑”上供人们瞻仰缅怀,而他的精神则铭记于后人心中得到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