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张志湘 于 2014-11-29 19:39 编辑
今天《羊城晚报》刊载的潘邦榛的发言——
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如何调动编剧的积极性? 孵化计划立竿见影的效果,就是把几年前开设的一些粤剧编剧进修班学生的作品变成“活生生”的戏剧。 2002年,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与华南成人文艺学院在广州开办了一个粤剧编剧培训班,学员30人,培训时间为3个月,可谓“速成班”。红线女出席开学典礼,亲切勉励学员。然而戏剧编剧毕竟需要深厚的古典文学基础,难以速成。著名编剧潘邦榛对短期编剧培训班的效果不抱乐观态度。他说:“培养一个粤剧编剧有特殊的要求,难度较大,路子会较长。因为除了有较好的文学、戏剧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社会阅历之外,粤剧编剧还要较好地掌握粤剧艺术本体的各种特征,包括粤语声韵、粤剧音乐唱腔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规律。要看作是一种艺术人才的长线投资,一项颇为复杂的工程。”潘邦榛着急,红线女着急,有识之士都着急。 在红线女的奔走呼吁下,2004年,广东省文联开设了全省第一个粤剧编剧研究生班,委托中大研究生院开设了粤剧编剧方向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潘邦榛授课时强调,学习粤剧编剧,要“踏踏实实从基础知识学起,深切了解粤剧艺术的本体特征,努力掌握粤语声韵、粤剧音乐唱腔等多方面的规律和运用的技巧”。 潘邦榛认为,抓紧培养编剧人才固然重要,但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他们的地位,也是迫不及待的。他说:“如果我们一边高喊‘编剧奇缺’,一边却没有重视和调动这批重要的力量,这岂不是成了最大的人才浪费?!老编剧杨子静曾感慨粤剧编剧‘难能而不可贵’,真是一针见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