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搜索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论坛 茶余饭后 1978,四君子对话中南海
查看: 729|回复: 7
go

1978,四君子对话中南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1#
发表于 2014-5-25 15: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打印
      即使隔了30多年回头看,1978年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起点,那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但“百废待兴”的另一面现实是:被“文革”洗劫的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经济面临崩盘。
      被称为“改革四君子”的几个青年人就是在其间站到了历史的前台,他们给国家领导人分析社会经济动向,对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可能的危机提出了预警,作为高层智囊参与了许多改革决策的重大事件。
      “四君子”第一次面对中央领导人进行“老青对话”是在1979年底,当时,翁永曦32岁,王岐山31岁,黄江南29岁,年龄最小的朱嘉明28岁。
      回忆起过去的岁月,现在成了“老黄”的黄江南感叹:“初生牛犊不怕虎,什么‘出格的思想’都敢讲。”
      1978年,笔试分并不高的他凭借几篇讨论企业改革的论文,以及不错的口试成绩,被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破格录取。当时社科院研究生的水平有口皆碑,在全国高校院所中遥遥领先。黄江南的同班同学有朱嘉明、陈佳贵等,一共19人,大多在入学前都已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社会研究能力。
      这批关心国家命运、又具备专业知识的学子会聚一堂,志同道合,相见恨晚。黄江南、朱嘉明以及李银河等十来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私密派对”,讨论各种学术问题,主要是经济和社会问题。当时研究生院还寄居在北京师范大学,他们常骑车到香山,将讨论与郊游结合到一起,兴之所至,还会翩翩起舞。
      这些讨论原本是在一个比较小的圈子里进行,后来黄江南认识了翁永曦,翁本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一个村子当大队书记,1979年,经北京高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重新分配回到北京,在《农民日报》当记者。翁永曦交友广泛,黄江南希望他把一帮朋友也带到这个圈子里来,他们约了一个时间,在农民日报社开了一个“青年经济问题讨论会”。没有请帖,没有固定的参加者。那一天,他们在屋子里生着火,翁永曦买了瓜子之类的零食,三五十个人挤了满满一屋子,交流氛围非常热烈,趣味相投,意犹未尽,于是相约再组织第二次。
      这个讨论会就像一个沙龙。第二次聚会也是一个星期天。他们没有跟学校打招呼,找个借口借用了一个临建板房教室。这一次与会者大概有上百人,很多人慕名而来。虽然有不少生面孔,但凭借着年轻人特有的精神头儿,他们“英雄不问出处,只较武功”,会议又很成功。
      第三次讨论会的时候,研究生院已经无法容纳那么多人了。有人自告奋勇借来了北京市委党校的礼堂。最后礼堂都挤满了,连走廊上都是人,这次人数达到千人左右,至此讨论会名声远扬。
      之后,由讨论会聚集到一起的年轻人成立了中国农村发展问题研究组。他们在民间纵论改革利弊,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社科院的学生起到了核心的作用。后来,国家收编这些“游击队”,国家体改委从发展组和其他一些半官方及民间研究组织中选了一些人组成团队,这正是体改所的缘起。
      1979年,全国又提出建设10个“大庆”、30个“大化肥”,以及多少个“大钢厂”,又是一片“大干快上、大跃进”的局面。那时黄江南已经发现了计划经济必然不断经历“平衡—危机—再平衡”的发展规律。在一次聚会讨论中,他表示,国民经济的结构失调已经到了崩盘的边缘,不是要“大跃进”,而是到了采取危机对策的时候了。
      李银河听完黄江南的分析非常着急,她说:“你的观点非常重要,避免国民经济危机是件大事,一定要让领导层知道,我给你介绍一个人叫王岐山。”李银河认识在国务院政研室工作的林春,林春认识王岐山。
      王岐山当时在社科院近现代史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虽然是学历史的,但异常聪明,吸收能力特别强,跟黄江南一谈就理解了他们的想法,马上表示赞同。于是,黄江南和翁永曦、朱嘉明,再加上王岐山,这四个人成了一个小小联合体。“经常在一起聚会,有时候在王岐山那儿,有时在我这儿,我这里的办公室大。”翁永曦回忆。
      王岐山提议起草一个报告呈交中央,他们在北京市委党校后面的一间空房子里关了几天,写出了一份报告。他们预测1980年经济将要出现的衰退,分析衰退产生的原因,并给出了应对危机的对策。
      当时国家计委每年的国民经济预测增长的数据都是6%~8%,四个人在报告中的预测却是1980年农业将出现零增长,轻工业会出现负增长,重工业负增长幅度会更大一些。
      王岐山把这份报告交给了国务院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姚依林,姚依林看后觉得很重要,又转给了陈云。陈云在报告上批示说:“一个学工业的,一个学农业的,写了一份很好的报告……”其实,翁永曦不是学农业的,只不过在《农民日报》工作。
      这份报告直达最高层,中央领导把黄江南一行找去,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听取他们的汇报,并一起讨论是否会出现经济衰退及应采取的对策。这就是1979年底第一次“老青对话”,除了高级领导人,参加会议的都是些国务院负责经济工作的干部。
      黄江南自认“初生牛犊不怕虎,很狂”,负责报告的理论部分。向中央领导汇报时,这个年轻人阐述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发展规律,并直言当前已经进入了继三年自然灾害那场经济危机后第二次经济危机爆发的关口。
      翁永曦负责做最后总结,他用了八个短语:“抑需求,稳物价;舍发展,求安定;缓改革,重调整;大集中,小分散”,提出以调整为中心、休养生息的危机对策。
      陈云将“舍发展”的“舍”改为“节”,后来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中正式引用。这个对话开创了很多个“第一次”。次年的《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出现了“国民经济潜在危机”的警告,这是国家第一次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经济危机。
      那次给中央领导人“上课”后,王岐山、翁永曦、朱嘉明和黄江南继续在一起搞研究、写报告,关于生态的、农业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谁有些什么想法,就拿出来一块儿讨论,讨论完之后,他们一起动手写文章,在报刊上联名发表,比如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问题的若干看法》。因为他们总是一起署名,一开始大家叫他们“四签名”,后来不知道谁改叫“四君子”,这个称呼就流传起来了。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959 小时 
威望
20784  
金钱
17323  
最后登录
2016-11-9 
阅读权限
帖子
16781 
精华
积分
20784 
UID
114103 
2#
发表于 2014-5-25 16:04 |只看该作者
chenxiaoshan 发表于 2014-5-25 15:40
即使隔了30多年回头看,1978年都是一个令人激动的起点,那年底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革开放。但“ ...

何止初生牛犊有料有冲劲,民间草根中大把藏龙臥虎,只是没有关注重视投放在那里,什么都是小圈子擦鞋仔把持,才一层层错了位.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3#
发表于 2014-5-25 18:41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假如,四君子当年假如是在我们的网站提出他们的观点,一定会有人不爽,也有人害怕,因为四君子的观点首先是基于社会主义也会有经济危机。但是,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制度,怎么可能有经济危机?这一定是造谣,是危言耸听,至少是给社会主义抹黑。然而,当历史翻过去一页的时候,我们事实上已经经历过了几个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只是经济周期的一环,跟反社会主义完全无关。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876 小时 
威望
13859  
金钱
10550  
最后登录
2017-5-24 
阅读权限
帖子
9075 
精华
积分
13859 
UID
17077 
4#
发表于 2014-5-25 19:57 |只看该作者
其实他们的理论是来源于长期的深入社会基层和对经济的研究,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我相信他们一定接触了许多的上层经济学者和经济领域的带头人,才可以得出符合国情的指导思想。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1229 小时 
威望
5451  
金钱
5697  
最后登录
2015-9-11 
阅读权限
帖子
3563 
精华
积分
5451 
UID
4299 
5#
发表于 2014-5-25 23:53 |只看该作者
嘉嘉 发表于 2014-5-25 19:57
其实他们的理论是来源于长期的深入社会基层和对经济的研究,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我相信他们一定 ...

      当然了,王岐山是前国务院主管计划的副总理姚依林的乘龙快婿,在1969-1973插队延安的时候,就与姚依林之女姚明珊相恋。如果不是有此关系,恐怕难逃恶毒攻击社会主义的罪名。

Rank: 7Rank: 7Rank: 7

在线时间
909 小时 
威望
8396  
金钱
4513  
最后登录
2018-10-22 
阅读权限
帖子
3880 
精华
积分
8396 
UID
4347 
6#
发表于 2014-5-27 01:3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鄧允根 于 2014-5-26 09:41 编辑

    大約八零年初,家鄉來信說,廣州市建設變化很大。因爲無可奈何慣了,早已不關
心國内的事,沒當一回事兒。直至八三年,看了《話説長江》電視劇,驚呼此劇「反動
透頂」,製片人簡直「嫌命長」。未幾「特區」出現了,「改革開放」這個新名詞出現
了,心想早該如此了(以前敢想不敢說)。雖説樂聞,但是懷疑態度至今未能消除,因
爲,「姓社姓資」的雜音不斷,仔細看網上的言論,現在仍有「唱紅」反新政的強音。
    由於「你懂的」原因,四君子當年那麽大膽的言論,至今仍然來不到這個校友論壇
的。人説英國人最保守,不對,中國人在這方面認第二,沒人可以認第一。好事多磨!
天涯共此時。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68 小时 
威望
1507  
金钱
1015  
最后登录
2018-12-26 
阅读权限
帖子
877 
精华
积分
1507 
UID
158380 
7#
发表于 2014-5-28 10:5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乌厘单刀 于 2014-5-28 11:20 编辑

戊戌六君子亦是为国为民,最后衰收尾,当年文革遗毒未淸,民智未开,一旦有事,走得甩做日后梁启超,吾好彩即时变谭嗣同。
69年离开一中

Rank: 6Rank: 6

在线时间
168 小时 
威望
1507  
金钱
1015  
最后登录
2018-12-26 
阅读权限
帖子
877 
精华
积分
1507 
UID
158380 
8#
发表于 2014-5-28 11:18 |只看该作者
马寅初学得精,你听就听,唔听就收声,日后有你受。打成大右派又怎样,批倒批臭又怎样,几十年后事实又会怎样,不单人口澎涨资源短缺,失独家庭还要找政府算帐。当时不管人口未来,带来国家后遗问题无数,他自家也很有人口问题,那少年发福阎罗王猪肉的将军毛后人就有条傻筋,生件乜东东都一直会祸留后代。
69年离开一中
‹ 上一主题|下一主题

Archiver|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 ( 粤ICP备08104060号 )

GMT+8, 2024-11-19 05:45 , Processed in 0.069433 second(s), 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1.5 Licensed

© 2001-2010 Comsenz Inc.

粤公网安备 440103020002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