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62桃李 于 2014-4-14 15:20 编辑
5 宋庆龄1938年曾到该院慰问伤员 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位于同福中路,现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创建于1904年。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祸及中国东北平民百姓。广州马达臣医生、朱启良等人原打算以中国红十字会的名义组织救护队开赴东北进行救死扶伤工作,但因当时中国未加入万国缔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的前身),故未能如愿成行。 1905年,马达臣等人正式成立粤东赤十字社,后改名为粤东红十字会,获官方批准注册后改称为红十字会番禺分会,会址设在广州市河南龙溪首约,附设医院一所。 1915年红十字会番禺分会改名中国红十字会广州分会后,当时主粤的陈炯明为筹措军饷,拟将医院产业变卖,亲临医院向红十字会广州分会熊长卿会长索要医院产业执照,当众撕毁,又派宪兵来医院催迁。半年之后,医院业务结束。1916年医院重建。 抗战期间,广州市区屡遭日机轰炸,无辜市民死伤甚多。当时医院组建了第一救护大队,配备了队旗、担架、急救箱、急救药品,每个队员都配发制服、头盔、袖章。遇有日机空袭,队员便作好出发准备,警报解除后立刻赶赴被炸现场救护伤员和运送医院治疗。 1938年8月,孙中山夫人宋庆龄闻悉广州被日机轰炸,有大量伤员在红十字会医院救治,便亲自来到广州,到院视察检阅救护队,慰问伤员。 广州沦陷前,市红十字会北撤,广州市除了由美、英、法等国教会创办的医院外,只留下市红十字会附属医院和方便医院继续运营。 红十字会医院特意委任德籍柯道医生为义务院长。这样在广州沦陷时能借柯道医师保护医院。 柯道来院后,为了保护医院,在医院门口右侧油漆了一个大红十字,左侧油漆有一面德国旗,全院员工每人发一布制臂章,臂章上印有与医院门口完全相同的标志,因此医院和医护人员未受到日军骚扰。 柯道医生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在广州行医,他擅长结核病专科,在华南医务界颇有名气。他来医院主持院务后,大量广州市民及四乡农民慕名而至。当时,医院门诊分为特诊与赠诊两部分,特诊按照一般价格收费。赠诊属救济性质,只收药费成本,贫者减免。 广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炸毁海珠桥,无辜市民死伤无数,大量受伤市民被送到红会医院救治。 1951年该院被市政府接管后,改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1969年改名广州市第五人民医院,1978年恢复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名称。2000年正式挂牌为暨南大学医学院第四附属医院。 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位于员村,现名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建院于1965年,原名广州市员村工人医院,1984年更名广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07年2月移交中山大学管理后改现名。 6 谢爱琼于1908年创办妇孺医院 广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位于人民中路,现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由原广州市妇婴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和原广州市儿童医院两部分组成。 原市妇婴医院的前身是1908年妇产科医生谢爱琼创办的妇孺医院。谢爱琼是清末民初妇产科专家,早年在博济医院任职。 当时,接生都是按传统的剪刀、开水加接生婆的模式,妇婴死亡率一直高企。因感中国民间旧式接生的愚昧和落后,谢爱琼辞去博济医院职务,独资在十六甫大街70号创办妇孺医院(留产院),引入先进的妇产科技术和设备。到1932年,医院共有医师4人,病床近90张,每月平均接生250多人。 1956年市政府接管该院,在合并伯多禄医院后改名广州市产院,1963年改名广州市妇幼保健院。 原市儿童医院前身是1929年美国人达保罗创办的达保罗医院。达保罗曾任广东公立医专校长兼教授,医术高明,向他求诊的人,以达官贵人居多,诊金特别昂贵,且拒收中国货币,只收港币。白天出诊费50元,晚上加倍,动个小手术也要千元。他将赚来的钱在官禄路兴建了一幢三合土的四层楼,作为私人医院。 该院于1951年改为市立医院第二部,1953年改名广州市儿童医院。1968年妇幼保健院与儿童医院合并为广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06年定名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7 1964年流脑暴发,曾收治了4000多个病人 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位于东风东路,前身是市立传染病医院和华英医院。 市立传染病医院成立于1921年,1936年改名市立隔离医院,1945年复名市立传染病医院。 华英医院由中华基督教会和华南万国医药救济会于1947年联合创办,1950年由市政府接管。 1951年,市立传染病医院(已并入方便医院之部分)与华英医院合并重组,新建广州市传染病医院。1969年更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1973年改名为广州市传染病医院,1994年又恢复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 当年传染病医院条件极为简陋,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对于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医护人员只好用最原始的办法,在其中放上消毒药,然后用搅屎棍搅拌均匀,再倒入化粪池。 1964年广州市流脑大暴发,当时传染病医院只有100多张病床,竟收治了4000多个病人。当时医院把职工宿舍、礼堂、冷藏库等都腾出来作病房,20多个医生每天从早上7时工作到晚上7时。由于疫情来得太猛,不少医护人员都染了病,可仍然坚持工作。白天他们是医生,晚上才是病人。最后竟奇迹般控制住了疫情。 从1921年到现在,虽然几度迁址、数次更名,但市八医院始终以收治各类传染病为己任,先后经历了白喉、乙脑、霍乱、登革热、非典型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的考验,特别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医院倾全院之力,收治了广州市近四分之一的病人。 广州市第九人民医院位于麓湖,现名广州市胸科医院,创办于1953年,原称广州市结核病防治院,1969年改名广州市第九人民医院,1986年改名广州市胸科医院。 8 中国最早的精神科医院 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位于芳村,现名广州市脑科医院,前身是美国长老会医生嘉约翰创办于1898年的惠爱医癫院,是中国最早的精神科医院。 在此之前,中国人认为精神病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邪气,冤孽所致。病人家属多以求神拜佛和用符咒来驱邪消灾,而每当精神病人流浪街头有侵扰行为时,往往被送入监狱或锁在家中。 嘉约翰是中国的第一家西医医院广州博济医院(今中山二院)早期的院长。在筹划兴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时,遇到种种阻力和困难。 1892年,嘉约翰辞去博济医院院长之职,倾其多年积蓄在广州下芳村购地17亩,劝说海外亲友支持,最终也得到教会帮助。历时6年,于1898年建成“惠爱医癫院”。此时的嘉约翰已经72岁高龄了。 惠爱医癫院开业时只收治了一男一女两个病人:男病人患病3年来一直被家人用铁链拴在大石上,入院时已丧失走路能力;女病人也曾被家人用铁链拴在一间小茅屋内。经过治疗,女病人被治愈,还找到了工作。 最初的几个月里,嘉约翰和病人同住一栋二层的房子。嘉约翰住在楼上,病人住在楼下。嘉约翰的夫人记述说:“当时已有十一名病人,我们和病人接触密切,病人和我们共用一条楼梯,他们有时到我们房间来。这是开拓性工作,经验是约翰惟一的老师”。 1924年,医院进行了扩建。由于医院应用了当时西医最好的精神科理论和技术对病人作治疗,采用了水疗、持续热水浴、服用镇静剂等手法,连上海、香港、山东、新加坡的病人都被送到这里治疗。当时,有病床500张,医护人员几十名,成为远东规模最大的精神病治疗机构。医院在美国教会主办的29年间,一共收治了6599名病人,治愈率为24%。 1927年,广州市政府接收了该院,改名为广州市第二神经病医院。1935年,和市立第一精神病院合并,易名为市立精神病疗养院。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后更名为广州市精神病医院,1969年改名广州市第十人民医院,2003年改名广州市脑科医院。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位于萝岗岭头,原名广州市干部疗养院,创办于1962年。1969年,医院改名广州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后来又恢复旧名。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位于黄埔大道西,原名广州市职业病专科医院,创办于1970年,不久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广州市第十三人民医院位于海珠区昌岗东路,现名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创办于1972年,当时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人民医院。1975年,易名广州市河南医院,1982年改现名并沿用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