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法西斯势力掌权
二战期间意大利元首贝尼托·墨索里尼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形势和德国一样严峻。中央政府无法控制地方,全国面临无政府状态,共产党人与社会党人控制着工会,很多人担心布尔什维克式的共产革命将席卷意大利。
在几个遵从自由主义的政府无法排除这些威胁后,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在1922年10月30日邀请右翼政客贝尼托·墨索里尼以及他所领导的国家法西斯党组成政府。法西斯党人上台后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规武装,用以打击无政府主义者、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在几年时间内,墨索里尼就巩固了自己的独裁地位,意大利也沦为一个警察国家。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萧条严重冲击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断定殖民地扩张是减轻国内经济压力所必需的,进而走向了扩张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与法国外长皮埃尔·赖伐尔签署了意法条约。10月3日,意大利军团入侵独立的非洲王国阿比西尼亚(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在经过一场长达7个月的战役之后,阿比西尼亚被征服。1937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国签署的《反共产国际协定》,[10]
由此,德意日三国轴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国一同支持西班牙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发动叛乱,西班牙内战爆发,1939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在眼见德国把欧洲局势推向战争边缘的时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于1939年4月7日,占领阿尔巴尼亚。
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侵略阿比西尼亚后,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国际联盟。意大利与同样退出国联的纳粹德国在1939年5月缔结了《钢铁条约》,从而加强了罗马—柏林轴心。1940年9月27日,德国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轴心国,签署《三国公约》,柏林—罗马—东京轴心正式形成。
日本:军国主义抬头
参见:军国主义
武汉会战中的日本军队
航母上的零式战机
在亚洲,战争在30年代早期就已经逐步开始。日本扩大了其在朝鲜半岛的势力范围,逐渐向中国扩张。日本秉承其大陆政策,图谋征服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在中国的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并迅速占领中国的东北三省,强行成立由关东军控制的满洲国。
日本对华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为其称霸世界的企图所迈出的第一步尚存争议。有学者认为,事实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纪西方殖民主义的影响,希望能够保障其在华的利益,特别是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日本的行为属于过时的殖民扩张。在19世纪,西方列强对海外殖民地的占领和掠夺以及对殖民地居民的杀戮比起日本来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经广泛接受了威尔逊的民族自决原则,这意味着以殖民主义的方式粗暴地掠夺他国的领土或资源的行为已经无法为国际社会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残忍暴行也遭到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学者认为,虽然日本法西斯势力在1931年的时候并没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计划。1927年,田中义一担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开了一个研究积极侵华政策的内阁会议——“东方会议”,开始了日本逐步侵略亚洲的步骤:满蒙、中国、东亚、亚洲。
1931年9月18日傍晚,日本关东军借故向中国东北守军发动攻击,称为九一八事变(部分观点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可追溯到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开始的,但这跟1937年的七七事变一样,都不是主流观点),日军迅速地占领了东北三省。次年,日本在中国东北扶植满洲国政权的行动遭到国际联盟谴责,导致日本最终退出了国际联盟。在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开始抬头,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的秘密社团发动了数次暗杀行动。经济的大萧条导致民选政府逐渐丧失了政府的控制权,军人开始执政,“军部”作为日本军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赋予比以前更多的权力,军国主义在军队中蔓延,很多时候军队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国家利益采取行动。同时随着民族主义与反西方情绪的上升,日本在中国的行为被理论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开始相信,中华文明的精华传承在于日本,而不是在中国本土。在1936年二二六兵变之后,另外一部分军国主义分子控制了军部,而不久后日本恢复了于1913年废除的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即将内阁中的陆海军大臣限定于现役将领的制度。这样一旦军部和内阁意见不统一,军部可随时通过陆海军大臣辞职的方式迫使内阁下台。军部在事实上代替日本内阁成为日本的最高权力机关。日本已经进入军国主义的时代。
1939年日本军队试图从满洲进攻苏联,但很快就被苏联和外蒙古的联军击溃,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扩张政策,也保证了苏联与日本之间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战末期。同时,在这次试探苏联的失败的战役之后,日本内部“北进”和“南进”的争端中,“南进”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强,因此日本从此以后较为坚定的走上了进攻中国,南侵东南亚及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对于其最终的失败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当时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这样一种假设之上,即日本在没有获得稳定的自然资源供应之前无法与欧洲强权对抗,但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他们又必需挑起一场他自知无法获胜的战争。此外在侵华时期的残忍行径、在中国建立傀儡政权的作法与日本的最终目标一脉相承,日本在战争中坚持这种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国内的许多政治精英当时就已经意识到这种自取灭亡的作法将会为日本带来灾难,但都没有试图制止,因为提出异议的人士纷纷遭到生命威胁。
中国:内忧外患
蒋中正,战时中国军队最高统帅,同时兼任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
1926年起,以蒋介石为主要领袖的中国国民党领导国民革命军开始进行北伐。蒋介石成功地击溃了华中、华南地区的军阀,而且即将与北方的军阀达成和解协议。由于过去有着亲日背景的、控制着东北三省(满洲)的军阀张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现出将与蒋介石合作的迹象。于是,日本军方中的少壮派在1928年发动了一起被称为“皇姑屯事件”的暗杀事件,暗杀了张作霖,并且逼迫张作霖的儿子、继承人张学良继续同日本合作。然而张学良却因此更加偏向于同南方的蒋介石政府合作。张学良在完全控制住东北军政局势后,宣布“易帜”,接受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领导,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得以再度统一。失去对中国东北本地军阀的控制后,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并在当地设立了傀儡政府“满洲国”,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还将清朝的末代皇帝溥仪安插为满洲国的皇帝。中国历届政府因为不承认满洲国的合法性,所以均称其为“伪满洲国”。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四个月,1932年1月,上海亦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的整个三十年代,中国与日本陷入了僵局,且蒋介石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以应对。蒋介石认为,只有全中国都团结在他的旗帜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对付外来的侵略。而此时,随着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和日本侵华脚步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蒋介石的政策感到不满。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也称“双十二事变”),在西安扣留了蒋介石,震惊中外和国共两党,张、杨二人和中共商议后,最终只是迫使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而不伤性命,蒋介石被迫同意。作为回应,日本关东军在未获东京当局批准的情况下,于1937年7月7日制造了七七事变(也称“卢沟桥事变”),以此挑起冲突。自此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的八年抗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珍珠港事变之前,中国的处境并未得到外国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则是道义上的支持,几乎是在独自面对日本强大的威胁。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请求外国援助,只得到苏联的积极回应,其他大国则保持沉默。英国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对中国的封锁,而美国则依然执行孤立主义的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支持也仅限于道义层面。
苏联在抗战初期是中国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苏日和谈后,苏联的援助停止。1940年以后,美国才扩大了援华力度,援引《租借法案》,向中国提供军火援助,在苏联受到德国侵略后成为中国的最大援助国。
值得一提的是纳粹德国的对华援助,1928年以后,德国军事顾问以个人身份受聘于中国。在抗战初期,德国在中日冲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国甚至对日本侵华政策一度持反对态度,并成为中国的重要军火提供国。1938年,德国主张对日友好的新外长里宾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间的暧昧关系方告终结。
战前的苏联
当时苏联的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
1917年,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苏共的前身)赢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当时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可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并不稳固,不久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英法等协约国也开始对苏俄进行大规模的武装干涉,但不久后,俄国境内的叛军和外国干涉军全面失败。虽如此,苏俄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对德战败),丧失了大量沙俄时代曾经占领的领土(有些是苏俄主动放弃,加起来超过50多万平方公里)。加上内战以及外国势力的干涉,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的苏联显得极度虚弱,而当时斯大林为了排除异己,整肃许多有才干的军事人才,是日后二次大战初期的大败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苏联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国家依然对其采取敌对态度。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握了苏联最高领导权,并通过残酷镇压异己来巩固自己的权利,但同时苏联也逐渐成为世界主要的工业强国。1930年代末,苏联的工业产值已经超过了德国而达到了欧洲第一,但苏联的人民生活水平则远不如西方国家。
当德国法西斯政权崛起之时,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就一直采取绥靖政策欧战战云密布时候,和英法等国家推行绥靖政策当时德国与波兰英国法国对立之际,苏联在国际上成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德国为避免两线作战,所以必须寻求与苏联同盟,而英法也为了在东西两线同时夹击德国而拉苏联为己助。1939年4月间英法都特别派使节前往俄国与苏联磋商签订军事同盟的各项事宜,不过德俄边界不相连,假设战争一旦爆发,俄国必须经过邻近各国的领土始能与德国交战,因此必须先解决邻近各国同意俄军借路经过的问题,但是当时邻接俄国的国家,害怕共产的心理远胜过纳粹主义,因此东欧各国包括波兰在内都不愿借路给俄国,致使英法与俄结盟的谈判拖延不决;反观德俄的秘密谈判却颇为顺利,这时的德国和苏联,欧洲这两个被认为是最强大的专制国家,虽然曾经是思想上的敌人,却抛弃了西方国家认为是无法逾越的意识形态的鸿沟,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该条约中包括了《秘密附属议定书》(书中规定德俄瓜分范围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及波兰东部为苏俄势力范围,波兰西部及立陶宛为德国势力范围,至于苏联希望兼并的比萨拉比亚,德国对其将来的命运声明并无兴趣〖苏联一直否认该协定书的存在〗)。互不侵犯条约中则规定两国政府保证不互相攻击,亦不支持第三者攻击缔约国的另一方,共同利益的一切问题彼此都应随时咨商。这时,德国已有能力发动二战了。
在东北亚,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为争夺两国在东北的权益而发生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丧失了在东北的部分权益,割让南库页岛,失去了苦心经营很久的手中唯一的太平洋不冻港——旅顺港。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苏俄在远东的势力收缩,成立远东共和国,日本参与了对新生政权的武装干涉,并占领苏俄远东地区大片领土,但不久即被红军驱逐出境。自此,苏联和日本关系持续紧张。在和中国关系方面,列宁认为沙俄占领的中国领土应当归还中国,并许诺放弃沙俄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和中国租界。但斯大林掌权后,苏联收回了这个承诺。1921年和1924年,唐努乌梁海和外蒙古脱离中国,苏联逐渐实际控制了这两个地区。1929年,中苏之间发生了中东路事件,导致中苏关系恶化。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苏联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间正式开战后,中国请求国际援助,苏联认为其远东边境受到日本威胁,《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后苏联开始援助中国,并派遣航空兵参与中国对日作战。1938年和1939年,苏联和日本之间由于日本控制的满洲国边境问题在中苏边境的张鼓峰及满洲国和外蒙古边境的诺门坎地区爆发小规模战役,苏军全歼进犯日军。为了避免两面作战,1941年,苏联在苏德关系非常紧张的时候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该条约除了规定互不侵犯外,还互相承认了对方在外蒙古和满洲的现实利益,苏联中止了大部分对华的援助。
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
英国和法国当局为了维护本国的利益,安抚疯狂的德国,对德国一系列的侵略扩张行为采取了对德国怀柔的绥靖政策。德国屡屡突破《凡尔赛条约》的限制,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惩罚。德军进入莱茵河非军事区,吞并奥地利,一步步的紧逼,英法没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为,西班牙内战时的英法则严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国支持的叛军和苏联支持的政府军之间采取骑墙的态度。到了德国要吞并苏台德区的时候,英法则发展到了绥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会议,在捷方未与会的情况下,强行将捷克的领土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如此明目张胆的姑息被史学家讥讽为“慕尼黑阴谋”(英国当时的首相张伯伦表示,希特勒曾经公开讲:‘只要苏台德区的问题一解决,德国即不再有领土要求’英国信以为真,所以才连络法国,压迫捷克将苏台德区让给德国)。英法这种牺牲他国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绥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国不久就占领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此举曾引起英、法、美、俄的抗议,德国政府以那些抗议:“缺乏政治、法律与道德的一切基础”为由拒绝回答。再伴以讹诈、恫吓等手段相继在欧洲获得了巨大利益后,德国开始入侵波兰,挑起了世界大战,从而宣告了英法绥靖政策的失败。
二战打响之后,内维尔·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英国走到了尽头,1939年9月3日,英国内阁进行了改组,有一个已下野的议员在家中砌花园的矮墙时,突然被请出来担任海军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张以强硬态度对待法西斯主义的温斯顿·丘吉尔。1940年,当纳粹德国占领了波兰、丹麦和挪威,法国岌岌可危,直扑英吉利海峡的时候,首相张伯伦因绥靖政策彻底失败而引咎辞职。1940年5月10日,时年6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被英王任命为英国的战时首相。
美国立场的改变
美国二战征兵海报
美国,一个高枕无忧的国家,经过约半个世纪的经营后,在二十世纪初,美国已经超越世界上所有其他老牌的工业国家,悄然成为当时世界第一的工业国。但好景不长,过度的经济扩张让美国的经济大厦酝酿着巨大的危机,1929年10月24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了整个华尔街,一场始料未及的经济大萧条席卷了整个世界,美国作为大萧条的发源地,当然成了大萧条的重灾区。这场经济危机的杀伤力巨大,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较1929年萎缩了三分之一,失业率达到了骇人的地步,整个社会弥漫着悲观的情绪,许多人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1932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总统,他面对严峻的局面,主张对国内的极端纳粹主义与共产主义势力进行镇压,实行美国资产阶级对国家的完全控制,并且大刀阔斧地实行了一系列金融政策。这些政策当时被称为罗斯福新政,在这一段时间,美国的民主状况不如以前,但此政策实行一段时间后,美国经济终于慢慢恢复了元气。可是这场席卷世界的经济危机导致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德国纳粹主义的兴起和英国、法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衰败,最终使得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分别成为欧洲和远东的主要战争策源地。俄罗斯、日本、德国也建立了“异于”资本主义的极端主义政权,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领袖——希特勒通由民选上台,极端势力在全球资本主义世界泛滥。日本提出所谓的“共荣”即大东亚共荣圈,这些极端主义势力的抬头,被部分人认为是“解决资本主义制度问题”。
大萧条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有爆发大规模战争的紧张局面,面对密布的战争阴云,孤立主义和中立主义思想却弥漫着整个美国上空,美国人普遍对他国的战争不感兴趣。所以罗斯福只能向盟军提供物资援助,但常常遭到严格执行中立政策的国会的阻挠。直到1941年3月,美国国会才在西欧战事吃紧,全世界都有陷入战火危险的时候通过《租借法案》,这个法案授权总统向他认为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军火和战争物资,至此,美国已由中立国成为事实上的同盟国阵营。同年8月,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军舰上举行会谈,并签署旨在摧毁纳粹政权的《大西洋宪章》。珍珠港事变以后,美国正式参战。
欢迎光临 广州市第一中学校友会论坛 (http://gzyzxyh.fa.chinadds.net/) | Powered by Discuz! X1.5 |